我們每個人都面對着這個更嚴重的問題:生活在一切都過量的世界。這樣的過量令我們窒息。
人們所做的每一個最困難的決定本質上都關乎3個艱難的抉擇:繼續還是忽略、取還是舍、做還是不做。
精簡的藝術就是:當你以正確的方式捨棄了恰當的元素時,往往會有好事發生。
我相信,精簡可以驅散陰霾和迷惑,它允許我們清晰地看穿錯綜複雜的事物,並克服一切的過量問題。如果事實真是這樣,如果精簡是一項要掌握的新技能,那麼我們需要一個和精簡相關的發展指南。如果精簡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那麼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機會來重新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如果精簡是我們用以戰勝一切過量事物的武器,那麼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在戰鬥中使用它。
做起來並不簡單,因為精簡並不是自然而然的或直觀的——對我來説是這樣,對任何人來説都是這樣。
本書註定會為所有人帶來更多參與式的經歷。這种經歷激發了我的好奇心,無論它來自一種産品、一道工序、一項服務、一個項目、全新的貿易開端,還是為人處世的策略,它都是十分關鍵的。這些經歷伴隨着我們,讓生活變得有意義。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經歷上,那麼我們就能更感性地體會各種思想。這些經歷從根本上改善了我們的思想、感受和行為,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締造這种經歷的人文因素,那麼任何一件事情看上去都會變得很有意思。
一直以來,我都想要寫作這本書。
我獻上這本書的理由,簡單地説,只有兩個。
理由一:人們希望我在演講和研討會上談論一下與“精簡”有關的內容。他們向我諮詢妙方來為他們自己、公司或者客戶設計和傳達更好的體驗。我和我的作家好友、傑出的丹尼爾 H 平克於前不久共同出席了一個公司的會議併發了言。在平克上場之前,他説:“精簡就是你的文化基因。”接着他又説:“它就在那兒,它正在萌芽。”平克認為我應該遵循它,並牢牢抓住它。
理由二:我還遠遠沒能精通精簡之道,但是在過去的10多年裏,我一直在學習,並且不停地發掘簡單而有力的點子。在豐田公司擔任顧問期間,我開始了對“精簡”的探求。接下來的8年裏,我開始學會欣賞日本的文化、東方的視角,並學習如何用簡單的方式來進行思考。當我於2006年結束那份工作以後,這種探求慾望變得更加強烈,它還促使我投身於公眾寫作、演説和輔導事業。
這些規則並不是由我所創造的,它們來源於我的探求和研究。在過去的5年裏,我追蹤並調查了超過2000個事例,這些事例在某種程度上符合同一個標準:即通過最簡化的手段獲得最佳收益。這些事例囊括了和人類相關的方方面面:商業、政治、學術、藝術、體育運動、科學、建築、設計、技術和心理學。這些事例中的共同特徵和模式引出了6條有關精簡的法則,如果將這些法則整合在一起,那麼它們就可以被當作解鎖創新思維的密碼。
我嘗試着完成兩件事情,那是一本好書所應該做到的:傳達信息、啟迪思維。我會用一系列方法來做到這兩點。在每一個章節裏,我都會向你傳達一些説明性的案例,這些案例展示了對特定的法則的運用。我盡可能地同時運用東方哲學和現代西方科學來幫助解釋人們的思考方式,並讓你們明白,為什麼一個特定的法則會如此有成效。
在啟迪思維這一方面,我邀請到了我所認識的一些傑出的人,來貢獻他們對精簡的看法,分享他們是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利用精簡的力量的。書中包括了50多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説服力且意義深遠,每一個故事都能以我所做不到的方式,有效地幫助你將精簡的法則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我根據6個法則將這些故事分配到每個章節最後“精簡大師們的剪影”部分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