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國王”?美國怎麼會有國王?這顯然是對美國總統的戲稱。美國《時代周刊》對《國王製造者》這本書的點評言簡意賅:泰瑞 馬可利夫,“國王製造者”。如此評價,當然是因為泰瑞在歷次美國總統選舉中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身為企業家、金融家的泰瑞 馬可利夫,曾是卡特、克林頓、希拉裏、奧巴馬的競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2012年奧巴馬連任競選中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他本人也是弗吉尼亞州下任州長的熱門人選。就在這本書中,泰瑞 馬可利夫記述了他親歷的各種政治事件和活動,以及他與100多位美國政要的私密交往,揭開了30多年來美國政治發展的脈絡和總統大選的諸多細節,包括最隱秘的歷屆美國大選內情。
很清楚,本書的看點顯然不在泰瑞本人有什麼樣的曲折經歷,而在於美國總統競選過程的那些&前幕後的點點滴滴。讀完這本稍顯口語化的書,世人或許會更加領會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阮次山那句經典評論的涵義:許多看來不相關的事,其實都是相互有關聯的。作為民主黨歷史上總統競選的成功推手,泰瑞的存在價值就在於,讓那些表面看起來不相關的事,盡一切可能只在神不知鬼不覺的背後産生&&。
從表面上看,美國每次大選競選者的執政理念,是吸引選票的根本,但事實上這是總統競選極為龐雜的內容之一,而整個競選活動中每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環節,包括過往的“污點”記錄,均可能成為競選敗北的“麥城”,“連打獵都是政治比拼”。1980年,為贏得印塞米諾爾印第安人的競選捐款,泰瑞成功扮演了一位與鱷魚摔跤的英雄。也許時過境遷,也許習以為常,泰瑞毫無愧色地披露了這次摔跤的真相——原來,那是一條“服過藥的無齒鱷魚”。而經過這次與鱷魚摔跤,泰瑞不僅贏到了籌款,還成功扮演了一回英雄。
本書披露的真相還有很多,比如得克薩斯的洗錢醜聞、“白水”土地交易案、安然公司醜聞、伊拉克戰爭……每個真相的背後,都隱含着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激烈交鋒,許多交鋒甚至已遠遠超越了道德範疇,儘管如此,結果也往往是不了了之。在1979年的伊朗美國人質事件中,時任總統的卡特經過百般努力都未能取得突破,然而新任總統裏根上任儀式才過了僅五分鐘,美國人質便得以釋放。如果放在我們的語境中,很容易解釋成不走運的醫生治病頭,走運的醫生治病尾。但泰瑞顯然具有阮次山同樣的懷疑式思維,他一口咬定共和黨此前與伊朗有過幕後協議。不過,如果泰瑞的證據真像他宣稱的那般確鑿,美國媒體應該不會放過這樣的爆炸性新聞的。
在對待新聞媒體態度上,泰瑞的厭煩有一定歷史淵源。在1997年2月的“林肯臥室備忘錄”事件中,泰瑞被信誓旦旦不發表信息的媒體朋友放了“鴿子”。此後還有許多事件讓他深深體驗到,媒體總是盡可能讓他以及總統競選團隊的人員與那些“醜聞”挂起鉤來。
身為民主黨籌款人、民主黨總統競選重要“推手”,泰瑞不可能真正摒棄門戶之見,事實上也根本做不到。就説1997年克林頓總統對琼斯的性騷擾案吧,泰瑞對克林頓當時的處境給予了充分理解和同情,筆下也看不到對克林頓所犯過錯的任何指責之意。記得當時在克林頓該不該出庭的問題上,白宮給出了“總統很忙”,“有很多重大事情急需處理”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予以阻撓,但最高法院7位大法官一致同意,克林頓總統應該出庭接受調查。大法官們認定,“在美國,不管是誰,即使是國家總統,在司法問題上,都不可以有特權”。雖然最終“貴”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的克林頓在法庭、電視、報紙、互聯網上出盡了“洋相”,但對於捍衛法律的嚴肅性而言,其正面意義顯然不容低估。
真相往往對應着“醜聞”。對於許多門外旁觀者而言,美國政壇就像是一個被形形色色的“醜聞”層層包裹的“大染缸”,泰瑞此番披露的許多真相,似也進一步印證了公眾的這些感受。不過,這種現象至少反映了這麼兩個問題:一是媒體對政壇的強力監督不必擔心被穿“小鞋”;二是社會已具備比較完整的“醜聞”甄別約束機制,公眾關注“醜聞”,除了有一定的娛樂化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用腳投票的權利。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醜聞”都能輕易震動政客。泰瑞認為,小布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就存在情報錯誤。不過,擺在眼前的另一個事實卻是,這一錯誤僅僅局限於“民間”化的探討爭論,身處權力中心的政客們,無論是共和黨陣營還是民主黨陣營,至今都一概矢口否認。結果已經如此,那當初的説辭到底單單為了選票,還是試圖掩蓋什麼?頂着“國王製造者”頭銜美譽的泰瑞就此卻並未能充分展開解讀,這不能不説是本書留下的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