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援助非洲的方式與歐美有本質不同
2012-11-21   作者:莫楓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作者:(美)黛博拉布羅蒂加姆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隨着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中國崛起成為國外學界不可回避的一個課題方向,要觀察中國力量馳騁在海外,最明顯的便是研究中國在非洲的存在。《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的作者是一位美國中非關係學者,任職於美洲大學國際服務學院,長期關注亞洲和非洲問題。作者在書中以總體讚賞的態度分析中國援助非洲情況,順勢回應了中國在援非上遭受西方世界的批評。
    過去十年,中國的大型國企和眾多私企在非洲的投資急速升溫,中國也通過援助鞏固了政治外交&&。中國援非何以能獲得如此大的成績,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非洲是中國援外的重點,卻不是歐美的重點。因此,中國的援助規模超過西方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事,造成的影響力也遠大於其他國家。只是國內讀者對此了解甚少,偶有一本老外著作傳入,便能見到些新鮮內容。雖然不少都因為資料獲取的局限而留下遺憾。所有這些,都凸顯出《龍的禮物》漢譯本在國內出版的意義。
    徵地矛盾、勞資糾紛、與政府公權力的交易、被外界指責扶持各國政府而非將錢用於改善政府治理、罔顧民生發展、掠奪資源的新殖民主義……中國遭受了國際社會的種種指責,作者在書中一一澄清。作者的缺失在於,她所採取的方法論、研究證據皆建立在一個理想政治模式上。在理想狀態下,一切政經運行確實是按部就班照着紙面上描述定義的一樣。
    這種遺憾的背後,除了因體質差別造成信任差距之外,便是檔案資料的不足。即便是中國的研究者,也無從精細計算出援外總額。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的兩會上説:在2008年以前,我們盡了自己的義務,免除了46個最不發達國家的債務,多達400多億元人民幣,並且提供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超過2000億元(約合292.6億美元)。胡錦濤主席在201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周年之際宣布:中國在十年間累計對外提供各類援款1700多億元人民幣,免除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近300億元人民幣到期債務。這便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幾個權威數據。
    因為種種原因,外交部檔案即使解密了,也不夠齊全,原因在於,援外對口部門單位不少。歷史上,中外友協、軍方、中聯部等機構和各省都有涉及。還有中央政府挂在港資企業、民間機構、民營企業下操作的項目。要將如此政出多門的數據清點完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商務部援外司迄今沒有公布過數額。
    當前,除了最本質的投入資金差異外,中西方還有以下差異:援助形式上,中國多參與雙邊援助,而非多邊援助;援助對象上,中國只援助當地政府,不援助非政府組織;援助內容上,中國以硬體建設為主,而非軟體建設;在援助條件上,中國不對受援國提出政治治理方面的要求。
    從事對亞非外交多年的荷蘭外交官羅爾范德維恩寫了《非洲怎麼了》一書,據他説,荷蘭跟所有歐洲國家一樣,都被非洲援助難的困境所糾纏,荷蘭目前的援助資金確定在指定領域:基礎教育、抗擊艾滋病、改善醫療衞生及環境狀況。援助的原則是,所有措施都要盡可能提高管理和政策的水平。
    但西方的努力獲得的成果,卻在非洲難以彰顯出來,太容易被內亂、種族衝突所湮沒。非洲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南非除外),各國構成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太弱,一個個部落被前宗主國硬生生捏到一起過日子,邊疆是沿着經緯度劃一道道直線,打散了很多部落政治和民族問題。這些構成了政府治理失效的隱患,政變極易發生。大規模的經濟、社會實驗告失敗後,非洲成為失敗國家的代名詞。1980年,世界銀行總結失敗經驗,指責非洲不發達的根源在於政府治理上,之後的援助政策調整以此為依據。
    中國作為世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跟這些非洲國家屬於同一隊列。除了互信度能相對高之外,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在非洲大布局後大力輸出工業現代化、優惠貸款,對於非洲的政治很重要。兩種模式的成敗,並不是印證了普世價值不適用於非洲,而是驗證了西方將發達成熟社會行之有效的一套完全照搬到一個前現代國家,是一場幼稚病下的失敗。
    中國援非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我們自己都還很困難的時候,便不計成本地向非洲援助了大量基礎設施、工業設施、體育館政府大樓等工程,最著名的是坦讚鐵路這樣的大手筆。此外,還派出了有無數醫療隊,在一代非洲人中,不少人是被中國醫生接生的,長大時在中國援建的學校上學,他們對《東方紅》旋律耳熟能詳。整個六十年代,中國之所以能成為援非主力,是因為歐美忽略非洲,前蘇聯忙於維持東歐穩定。中國這期間援非換來的成就集中在外交突破上,最突出的是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
    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國援助非洲朝務實、實用方向做了調整。一方面,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需要世界最大需求量的能源和礦産;另一方面,中國産品出口需要開拓巨大的海外市場,因此援非受雙贏的經濟利益驅動。未來十年,歐美的援外重點還不會轉到非洲,中國會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産生更大的影響。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馬蔚華巴曙松談金融與讀書 2012-08-21
【讀書】貴金屬的價值 2012-08-08
《讀書很好》:讀懂香港,乃至中國 2012-07-17
新華讀書“六月十大好書”揭榜 2012-07-09
《讀書很好》 2012-07-0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