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中國工業的昇華之路
2012-11-16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網
 
【字號
    “十二五”開局之年以來的各种經濟和社會現象均表明,中國工業化正處於一個極為關鍵的時期。或者再次重復擴張-膨脹-緊縮-下滑-刺激-擴張的周期性波動,使傳統路徑依賴所積累的矛盾越來越嚴重,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長期難以解決;或者堅決從傳統路徑依賴中擺脫出來,走上工業昇華之路。很顯然,中國工業化的巨大成就已經積累起了很大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完全有條件克服種種困難,在矛盾交織中,闖出一條創新之路,使中國工業實現轉型昇華,成為真正的世界工業強國。為此,中國工業將逐步實現綠色化、精緻化、高端化、信息化、服務化的新世紀攀登之路。
    綠色化。工業化的本質不僅僅是物質生産過程的技術進步,更不是人類對自然的掠奪,而是一個文明進程。是人類擺脫野蠻,走向現代文明的光明之路。但是,在工業化的早期,工業化過程中確實存在野蠻掠奪的行為,因為,人類本身就是從野蠻中進化過來。野蠻的本質是沒有自律的為所欲為和不擇手段,而文明的精神實質則是自律。因此,現代工業文明的自律精神是人類進步的集中表現,這種工業文明自律精神的技術路線性質和創新方向就是工業的綠色化。工業的技術性質是將“廢物”變為“資源”,製造成可以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物質福利水平的産品。因此,工業生産過程的節約、清潔、安全,即綠色化,原本就是工業文明的內在要求。問題是,工業化所激發出的競爭性,有可能將“效率至上”的原理異化為為所欲為和不擇手段的野蠻掠奪:工業化的“效率至上”中軸原理變為簡單的短期“利潤最大化”行為,而沒有約束和缺乏自律的利潤最大化行為,導致工業發展喪失綠色本性而侵入了灰色甚至黑色的異質。因此,實現工業的綠色化,不僅是先進工業的發展要求,而且是工業文明的本質回歸:工業化是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上最節約、最清潔、最安全的時代。因而是人類生命預期最長、身體最健康、享受物質和精神福利人數最多的時代。即使是在人類人口極大增長,面臨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的條件下,建立發達的工業也是實現資源節約、環境改善的技術條件和物質基礎。
    綠色生産是工業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而不是關閉或遷移一些工廠或者製造一些新産品就可以達到的目標。更不是為追求“新能源”等設備産業的發展而盲目擴大投資和産能,這實際上往往蛻變為依賴大量財政補貼和資源消耗製造了大量技術尚不成熟、經濟尚未合理化的所謂“高技術”産品,甚至可以説,不過是用消耗大量化石能源(電力)的方式來生産“清潔能源”;用導致很大污染的不成熟技術方式來製造清潔能源的生産裝備。仍然沒有擺脫資源環境困境,“從大門趕出去的魔鬼又從窗戶跑進了屋”。因此,工業的綠色化必須成為所有工業領域以至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就像是清潔衞生的生活方式是人類現代文明的主要標誌一樣,工業綠色化就是工業的“衞生化”,也是現代工業文明的主要標誌。實際上,人類實現清潔衞生的生活方式主要依賴於現代工業的發展,所以,工業的綠色化(衞生化)也必須以工業技術的全面進步,尤其是以工業技術進步為前提的循環經濟體系的全面實現為基礎。總之,工業綠色化的實質是更發達的現代工業體系。“十二五”期間正是中國工業進一步發展為更發達的現代工業體系的新階段。
    精緻化。精緻化是製造文明的實質體現。工業化普遍地,不間斷地和無止境地運用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成果,同時,工業支持了更多地産生出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作為工業經濟最集中的代表,製造業的經濟實質是,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使用具有稀缺性的資源,最大限度精益求精地創造出符合使用者需要的製成品,並且不斷提高質量標準以滿足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因此,技術精湛、工藝和産品的精緻化,是工業的品格,也是工業生産者和工業化國家獲得持續競爭力的素質精髓,而粗製濫造是必然被淘汰的。
    特別是重要的是,精緻化不只是一個技術性準則,更是基於某種文化特質的行為方式,顯著地區別於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採掘文明。
    因此,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否走向精緻化的道路,實際上是工業文明是否真正到來,並扎根於此的最顯著標誌之一。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只是利用自己具有優勢的(通常是低價格的)資源和比較成本優勢而形成工業生産規模,而沒有專注於向精緻化方向升級,實際上就未得工業文明之道,難以成為未來的工業強國或強地。
    工業的精緻化特性決定了其同藝術創意是天然的盟友。高度精緻化的工業品,必然是具有藝術性的産品,滲透着深厚的人文因素。見物如見其國其人,“美國貨”、“德國貨”、“法國貨”、“日本貨”、“意大利貨”,都有精緻製造的典型,但各自的特質又非常不同,她們都各自佔據着一些其他國家難以超越的工業制高點。中國工業化的前途,能否成為工業強國,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能否形成精緻化製造的工業文化,這決定了具有數千年農業文明傳統的13億人口大國,能否真正得現代工業文明之道!
    高端化。高端化是工業進取精神和科學本質的體現。工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産業載體。工業的進步性來源於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向工業生産注入越來越強盛的生命力。只要科學技術的火焰不會熄滅,工業的生命將永遠強大。這意味着,工業將以更先進的科學技術武裝,不斷向高端境界發展,永無止境。作為一個後發國家,中國60多年來的工業發展基本上是沿着西方工業路線所獲得的技術而實現産業擴散的,具有顯著的創新性模仿特徵。
    客觀地説,就中國各産業所達到的現實技術水平而言,這一過程還沒有完結。從這一意義上説,中國工業發展60多年的技術戰略特徵是“開闊地推進”,儘管也有崎嶇不平,荊棘叢生,甚至艱難險阻,但基本上是走前人走過的路,而且沒有高地之艱險,沒有迷失方向之憂。而從現在開始,中國工業發展將越來越具有“爬坡”和“登山”的性質。如果不向“高坡險峰”攀登,中國龐大的工業大軍將在低窪地中擁擠,永遠處於眼界短淺和缺乏控制力的境地,不排除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向製造業高端攀登,以最大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鬥志佔領産業高地和戰略制高點,是中國工業發展不二的戰略方向。
    高端化的意義,不只是盈利機會的獵取,似乎進入産業更高端就一定會有現實的很大盈利。其實,從經濟學上説,“高端”和“高技術”並不是更大利潤的同意語,甚至“低端”和“傳統技術”也未必一定沒有高盈利;産生高盈利的經濟學根源在於“我會做而其他人不會”,或者“我做得比其他人更好”,而無論其屬於産業“高端”還是“低端”。我們看到,即使是“高端産業”或“高新技術産業”,如果其他人也會做甚至做得更好,你照樣沒有高盈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一些企業自以為進入了“高端”的“新興産業”,迎接她們的卻是嚴重的虧損、産能過剩和遭到美國等的反傾銷反補貼懲罰。原因在於,這些企業實際上是以發展一般産業的擴張方式大規模投資高端産業或新興産業。也就是用“開闊地推進”的方式和心態去攀登“高坡險峰”。這就如同開汽車挂高速檔上陡坡,猛踩油門企圖全力加速,沒有不熄火的道理。其實,這些企業並沒有真正進入産業高端,不過是進入了“統計上的新興産業”,實際上只是在産業的低層面上鋪攤子。
    所以,工業發展的高端化實質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而進入更具獨特優勢的産業領域,是在運用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以及工藝改進上爭取先行之勢,並且以不斷進取的精神和方式,持續保持技術領先的地位。
    信息化。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信息化不僅可以促進工業生産更快地提高效率,實現綠色化和增強精緻化,而且將導致工業生産方式和競爭方式的根本性變化。例如,可以更高水平地實現工業設備的數控化,從標準化生産和標準化産品向柔性化生産和個體化産品生産轉變,而且可能使工業品的經濟性質發生實質性變化。例如,由於生産者與消費者(使用者)的信息不對稱,工業品分為三種基本類型:“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這三類産品的共同性質是:對於消費者來説生産企業是“黑箱”,即消費者無法獲得産品生産過程中的信息,只有通過對産品的觀察(搜尋)、使用(經驗)或主觀認可(信任)來判斷産品的質量。
    除此之外就是廠商通過發布廣告進行選擇性信息傳播,或者政府規定廠商必須披露産品質量(成分)的有關信息。而企業增強和保持競爭力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保密”,即控制生産過程的信息外泄。隨着信息化融入工業化過程,先進和發達的信息系統有可能改變産品的經濟性質,使其變為信息“公示品”,即購買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系統了解産品生産過程越來越多地信息,甚至了解全部生産過程。而且,企業也會有動力和能力將生産過程的信息披露作為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手段。即企業不是採用“保密”方式,而是通過生産過程信息的最大程度公開化以獲得客戶尤其是消費者的信賴,從而增強企業競爭力。
    我們注意到一些先進企業已經開始有了向這一方向發展的動向。例如,國外有些産品已經可以電子信息方式向消費者提供幾乎所有的生産過程信息。可以設想,如果有一家乳業企業採用一套生産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將生産過程的全部可公開信息及時提供給消費者,消費者甚至可以實時了解乳品生産的現場過程(從技術上説就是將企業生産調度和監控中心的電子屏幕信息在互聯網上公開化),這樣的企業將獲得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依靠廣告宣傳向消費者提供信息的同類生産企業將完全不是她的競爭對手。
    所以,只要有一家企業這樣做,其他企業將不得不這樣做。而且,互聯網不僅可以傳遞生産過程信息,還可以傳遞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信息。這樣,企業就從傳統經濟學所假定的“黑箱”,變為具有相當信息透明程度的“白箱”,市場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性發生實質性變化。企業信息公開化程度(或者信息對稱性程度)將成為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可見,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將極大地改變工業競爭的方式,極大地促進工業整體素質的提高,而不僅僅是技術的先進和效率的提高。工業將在真實意義上“公開化産生”。國外有的企業已經宣稱“我們沒有任何不可以向媒體和消費者公開的信息”。可見信息公開將成為比信息保密更強大的競爭方式。我們必須在更深刻的意義上認識信息化對中國工業的極大影響和挑戰。
    服務化。工業精神塑造現代服務業。三次産業結構變化,服務業比重的提高,其經濟性質不是工業與服務業的此消彼長。而是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産業鏈的分解分工而向服務業的延伸,本質上是製造業文明的深度化和擴展。現代服務業的本質是“工業”,因此可以稱為工業化服務業(有人稱之為“高技術服務業”):産品設計、職能分工、生産線構造、流程再造、組織控制、技術運用、成本核算等都會在服務業發展中體現。所以,電影業也叫“電影工業”。一個沒有製造文明基礎的國家或地區,是難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的,因為這樣的國家和地區缺乏現代服務業所依賴的工業文明基因。
    其實,工業或製造業同服務業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設定的。在工業生産過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服務性勞動,甚至一種活動在本性上是屬於“製造”活動還是“服務”活動是很難嚴格確定的,最終只是取決於我們的概念定義。例如,煉鋼是“製造”活動,按電腦進行煉鋼爐工序操作應屬於“製造”活動,那麼,調試控制煉鋼爐的電腦程序是否仍屬於“製造”活動?如果是,那麼,編制煉鋼爐電腦控製程序的勞動是否還是“製造”?對這套軟體系統進行維護和升級的勞動是否算是“製造”?也許,我們可以將發生在製造業企業中的活動都算作“製造”活動,而同樣的活動如果是由其他被認為是不屬於製造業企業的“服務企業”來完成就算是提供“服務”?
    那麼,如果一家製造業的活動由另一家製造業企業完成(例如編制軟體,或者調試調式電腦程序,或者修理模具等),是屬於“製造”活動還是“服務”活動?其實,除為實質經濟活動提供交易工具的金融業之外,服務業包括直接服務業和工業化服務業兩類,在現實中這兩者間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在概念上,直接服務業是由人的體力和腦力完成的不以實物産品為載體(不需將勞動物化在物質産品中,也不主要依賴於服務活動的工具和設備)而滿足使用者需要的勞動(完全不借助於作為服務工具的工業品而提供的直接服務是很少的)。工業化服務是由工業産品(設備)和工業技術支持的服務活動,而且以工業文化為基因,實質上是工業流程的分解和專業化。工業化服務業同製造業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所提供的“産品效用”一般不以物質形態為載體(不需物化於産品),而只是以物質形態的製成品作為服務勞動工具或勞動對象,而後者的産品效用則依附於物質形態的産品之上(物化為製成品)。
    所以,隨着工業的不斷發展,必然會有更多的生産以及同生産相關的流程環節分解出來,尤其是,工業産品的廣泛使用將形成越來越多地工業化服務業,例如,電話的使用和越來越高級化,形成規模巨大的電信業;交通設備的發展形成巨大的物流業。因此,工業的服務化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本質上是工業的高度分工、專業化和工業産品及工業技術的廣泛運用。例如,最大的服務活動莫過於億萬電視觀眾同時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其實,這與其説是一次文藝演出,不如説是工業産品、工業技術以及工業組織方式的巨大運用。
    再如,中國的春運,更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服務活動,顯然,它也是工業産品、工業技術和工業組織方式的巨大運用。其實,只要在産業或企業組織方式上將産品效用與産品的物質實體分離,就可以從製造業中“創造”出服務業,例如,製造汽車是製造業,但是,如果將汽車的設計、銷售、修理、改裝、裝飾等分離出來由專門的企業完成,就“創造”出了“服務”,實際上就是工業産業鏈的分解,以社會化分工替代企業內部分工。極端地説,甚至可以設想將汽車製造過程的所有工序都外包給提供各種生産性服務的專業企業來完成,那麼,汽車製造可以成為主要由一系列“服務”活動來完成的生産過程,參與生産過程的各企業都可以叫做“汽車生産服務商”,而製造企業就變為只是擁有勞動對象的所有權。可見,許多服務業都是製造業的衍生物,而且大都以工業品為服務工具和服務對象。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説“現代服務業本質上是製造業文明的深度化和擴展”的原因。製造文明在根本上支撐着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工業化服務業的內在機理,
    換句話説,現代製造業的經濟機理實質上是製造文明本質的體現。可以説,如果沒有發達的製造文明,就不會有發達的現代服務業;而發達的製造業必然會孕育出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因此,製造業的服務化是工業化的必然趨勢,服務業(第三産業)在統計上的比重提高也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現象。
    總之,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由於各種客觀和主觀因素的作用,中國工業綠色化、精緻化、高端化、信息化、服務化的趨勢正在形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著地出現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走上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的態勢,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特點。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馬蔚華巴曙松談金融與讀書 2012-08-21
【讀書】貴金屬的價值 2012-08-08
《讀書很好》:讀懂香港,乃至中國 2012-07-17
新華讀書“六月十大好書”揭榜 2012-07-09
《讀書很好》 2012-07-0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