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全球惡性通貨膨脹的危險
2012-07-31   作者:王巍  來源:經濟參考網
 
【字號

作者:(英)弗格森
出版:中信出版社
    2010 年中國金融博物館開業之前,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高西慶先生贈送我們一批珍貴的藏品,其中一套面值高達幾億馬克的德國30 年代紙幣成為最受觀眾矚目的文物。每當提到通貨膨脹,全球經濟學界都會以此作為典型案例,即便在出現了100 萬億的津巴布韋元之後,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仍然是首當其衝的記憶。按傳統的經濟史論觀之:
    其一,德國惡性通貨膨脹直接導致了魏瑪共和國的破産,也就是間接幫助了希特勒法西斯政權的上&。
    其二,德國惡性通貨膨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起因之一。其三,對德國惡性通貨膨脹的反思,直接導致了凱恩斯主義貨幣理論得勢和戰後國際金融秩序的重建。客居美國的英國著名金融史學者和暢銷書作家尼爾弗格森近年來風頭正勁,不僅連續創作了一批商業暢銷書,而且也成為風靡全球的紀實電視主持人和製片人。他習慣於超脫傳統敘事的立場和思維方式來重新梳理現代金融史,摒棄了成王敗寇的英雄史詩記錄和學術總結,更以多角度、多立場旁觀事件演化,再現歷史複雜細節,給讀者以穿越時空的自身體驗,給讀者自我演繹的空間。
    弗格森以這樣的立場和手法描述了兩千年的貨幣崛起,解剖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分析了大英帝國,也大膽挖掘人類文明歷史。在展現宏觀歷史大視野的同時,不時回眸,流連於史學家常常忽略的蛛絲馬跡。《紙與鐵》便是這樣一本聚焦德國漢堡港,又散漫於百年前的德國貨幣與經濟整體板塊的光影斑駁的歷史演變紀實。弗格森從金融與戰爭的角度,投射了一連串或明或暗的思想火花,讓讀者浮想聯翩,讓一本很學術的著作表現出栩栩如生的畫面。
    弗格森曾寫了《虛擬的歷史》一書,大膽推測了歷史的不同歧路與邏輯結局。在《紙與鐵》這本書的起始,他信心滿滿地&&,假如當時有今天的知識和政策手段,德國惡性通貨膨脹完全可以避免,經濟大蕭條也可以避免,自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許根本不會發生。不過,這樣虛擬下去,弗格森本人也許不會問世,我們也不會有這本書來研讀了。
    從中東的呂底亞王國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起,人類社會使用以金、銀、銅為主體的金屬貨幣大體上有兩千多年歷史。從宋代的交子和佛羅倫薩的匯票始,我們使用紙幣也有了1 000 年的經驗了。由於自然條件和流通的磨損,在金屬貨幣本位的時代,通貨緊縮是一個長期困擾市場發育的問題。基於政府急功近利和金融家的習性,在匯兌本位的時代,通貨膨脹則成為顛覆市場周期的禍首。
    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一直在被不同時期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們研究,卻由於不同的經濟環境産生了完全不同的結論。抨擊者有之,但也有人願意發現提升德國國力的積極效應。鼓吹者有之,但也有人注意到導致經濟崩潰的臨界條件。在這之後,惡性通貨膨脹也發生在中國的民國時期,也發生在20 年前的東歐經濟區,還發生在幾年前的津巴布韋政府。我們真正了解並可以避免惡性通貨膨脹嗎?
    幾年前的華爾街次貸危機顯現了一個後匯兌本位的貨幣時代,我們的貨幣已經不再與貴金屬相關,不再與英鎊、美元甚至現金和存款等老百姓認可的可見貨幣相關,而是與信用卡、購物卡、電子賬號、房貸憑證甚至各種虛無縹緲的衍生産品符號相關。而且,各國中央銀行已經不再是矜持、高貴、審慎和穩重的監管者了,它們不免猥瑣地暗地加快印刷貨幣來注水經濟,甚至公開以鄰為壑地競爭鑄幣利益了。從近期希臘和土耳其中央銀行行長的口氣中,我們都感受到了法國路易十五的幽靈:在我之後,哪怕洪水滔天。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全球惡性通貨膨脹的時代嗎? 所有監管者都在否認這樣悲觀的論斷,但是大多數金融家都堅定地保持這樣一份警惕。翻閱本書,回顧弗格森筆下的20 世紀20 年代,從失敗中站立起來的德國仍是蒸蒸日上,似乎可以完成《凡爾賽和約》的義務,然而,政治家們手裏把玩的金融政策卻於無聲處呼嘯而至。山雨欲來風滿樓,回首歷史,我們也可以成為當下全球經濟的風語者。

(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讀書很好》:讀懂香港,乃至中國 2012-07-17
新華讀書“六月十大好書”揭榜 2012-07-09
《讀書很好》 2012-07-09
牽手"三秦書月青年讀書節" 2012-05-14
“2012讀書盛典”電視晚會舉辦 2012-05-0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