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錫培先生是多年的老朋友,不僅如此,而且還由於自己學術研究的專業興趣,我一直十分關注他的企業和他本人在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方面的突出表現。現在,錫培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明星”企業家了,常常在聚光燈下受到眾人矚目,我們也常常邀請他出席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和中國經營報社每年舉辦的“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他關於企業經營和管理的精彩演講,實話實説,都是有感而作,富有 啟發,而且總是能讓人聯想到我們這個改革時代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們艱難、曲折、苦鬥和精彩的歷程。但是,人們知道在日常的企業管理中,錫培先生是如何想的嗎?
《蔣錫培管理日誌》中的很多內容是錫培先生關於遠東控股集團轉型升級之道的觀點和分析,如技術創新、管理提升、産業選擇和戰略轉型等。作為中國電纜産業的龍頭企業,遠東控股集團不僅一直專注於電纜産業,而且對於行業的轉型升級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到中國工業和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他的言行使我感觸良多。
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成功與不足是緊密相連的。走上市場經濟道路的30多年來,中國製造業幾乎是以一種“血拼”的方式來獲得國際競爭力的。利用低價資源如土地、勞動力及較低的環境保護標準,將自己的相對優勢發揮到極致,在世界市場攻城略地,取得了令人震驚的巨大成就,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至於出現了許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現象和問題。我們沒有理由指責這一歷史階段中國企業的“血拼”表現,因為,這是一次關係到中華民族是否會被“開除球籍”的“最後的鬥爭”。在這場同強大競爭對手的生死存亡的全球較量中,中國製造業在無情的全球競爭中站住了腳,挺起了腰,快速壯大,並且為國家積累了巨大財富,使自己的祖國成為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有力地支撐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説,今天,製造業優勢是中國可以同國際強權一較高下的唯一“法寶”。
近幾年來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各類要素價格在上升,環境保護的標準大幅提高;二是世界金融危機後,外需增長將長期低迷。所以,這種“血拼”的發展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中國企業“血拼”的時間已經夠長了,接下來必須走向文明競爭的階段。而且,現在我們也具備了相當的實力,有能力實現製造業的戰略轉型和升級。
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製造業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源泉必須也必然發生重大變化,將越來越依靠來自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技術創新,將高新技術植入製造業,推進工業和信息化的融合;第二是改進企業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率,並且不斷優化管理理念和更新商業模式;第三是綜合運作生産要素,即更有效地利用勞動力、資本和技術資源,形成更長産業鏈上的集團化經營能力,就像是單兵種變為多兵種的集團軍。而所有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製造業的精緻化的紮實基礎之上,這種精緻化特質必須滲透到價值理念的基因之中,而且要在本土文化土壤中獲得活化的生命力。因此,工業化的本質不只是物質生産,更是文明進程。
中國製造業儘管規模已經十分龐大,但整體素質還不高,企業的自主知識産權缺乏,大多處於産業鏈的中低端。更重要的是,即使處於中低端,其精緻化程度也不高,大多比較粗放,中國製造業在把産品做精做細以及與此相關的精緻化管理方面,同優秀的製造業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遠遠沒有形成成熟的現代工業文明的素質。可以説,中國製造業的生産規模和擴張速度掩蓋了其內在弱點,所以,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於要把製造業做精緻、做紮實,在此基礎上做高端。而所有的技術創新也必須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才可能形成長久可持續的競爭力。
可見,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必須是全方位多層次的素質提升。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於産業素質還不高,特別是還沒形成現代製造文明的基礎,因而現在還只是做到了標準化、大規模、高速度、低成本,甚至還必須以高消耗、低附加價值為代價。而現代工業文明的根基在於精細的分工和精緻的製造,而且要實現低消耗和清潔化。縱觀世界,雖然各個國家都先後走上了工業化道路,但是現在真正成為工業強國、製造業強國的卻並不太多,只有美國、德國、日本、瑞士、北歐等少數國家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化強國。因為這些國家只有經過長期積澱才真正形成了一種深厚的現代製造文明,並且即使在製造業的全球化和國際轉移中,也可以讓這種文明素質根留於本國。
大規模、標準化生産只是一個商業文明進程的初期表現。中國接受初期商業化比較容易,但是接受現代製造文明卻比較難。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商業化進程是很成功的,以商業化推動了工業化,使製造業快速發展。然而,如果商業化過度膨脹,工業化就會“變形”。因為工業化比商業化更需要“耐心”,更需要精緻性和腳踏實地。商業化所産生的其他方面巨大的利益誘惑,往往會使一些製造業企業急於走上“去製造業”的方向。企業在商業化過程中希望“賺快錢”,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一個國家要成為真正強大的工業化國家,必須要有更多致力於堅守實業的製造業企業,而這需要企業家精神和事業理念的支撐。
從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中國要形成現代工業文明並不容易。但是,我們也有理由對此抱有樂觀的期望,因為,確有一批致力於實業發展的中國企業家在成長,總會出現一批有耐心將製造業做實做精緻的優秀企業。從《蔣錫培管理日誌》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年富力強的中國製造業企業家在如何想、如何做、如何探索、如何富有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當然還有許多像他一樣的企業家在奮鬥,也在思考。這將有助於建立中國企業精緻化的製造業生産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精緻化製造的企業文化。如果有千千萬萬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中國一定能夠逐漸形成現代工業文明的社會心理和實業基礎,積澱下植根於中國本土的實業企業管理精髓,從而支撐中國成為真正強大的現代工業化國家。所以,我很高興為本書作序,並向讀者推薦這本書。錫培先生在製造業生産管理和企業經營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本書從管理、戰略、企業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了總結和提煉,對於中國製造業企業實施精緻化戰略可以有十分有益的啟示,對中國工業文明進程也是一份思想的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