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人制國:普京傳》 作者:安格斯 羅克斯伯勒 出版:中信出版社 |
普京曾説他“厭倦了外交政策”,比起做總統來更喜歡做總理。但2008年9月,他就任新職僅4個月後就碰上了讓他焦頭爛額的金融危機。8年前,普京曾向手下年輕有為的改革者討教,惡補經濟學。但在金融危機的急風暴雨面前,他仍然準備不足,只能倉促上陣。
就在全球的金融崩潰之前,形勢看起來還是一片大好。石油價格達到創紀錄的高水平,推動俄羅斯經濟從1999年到2008年間以7%的平均增長率高速前進。為緩解石油價格回落的衝擊而建立起來的穩定基金聚集了鉅額資金,並被一分為二:一個是1400億美元的儲備基金,另一個是300億美元的國家福利基金,後者主要用於應對隱然可見的養老金危機。就在2008年2月,普京還誇口説“我們的主要成就是實現了穩定”。但俄羅斯的公司從西方銀行大量舉債,而那些銀行馬上就要開始破産了。
所幸普京的專家團隊還在。他們一直在關注着美國次貸危機越滾越大,也清楚地知道金融海嘯很快將淹沒俄羅斯。美國雷曼兄弟公司9月15日破産後第二天,普京的經濟團隊齊聚副總理舒瓦洛夫的辦公室。團隊裏有梅德韋傑夫總統的經濟顧問阿爾卡季 德沃爾科維奇和財政部長阿列克謝 庫德林,此人後來被《歐洲貨幣》雜誌評為“年度財政部長”。“當我們意識到市場上每個人都可能一夜之間破産的時候,我們知道得趕快採取行動,”他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們制訂了計劃,給295個企業提供最高限額的貸款,讓他們享有從銀行獲得信貸的特別權力。”這裡説的295個企業佔俄羅斯全國收入的80%。
計劃準備通過兩家國有銀行—俄羅斯國家開發銀行和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提供貸款。時任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行長、普京早期改革的設計師格爾曼 格列夫有些猶豫:“我説我願意放款,但必須有國家擔保,因為我掌握的是股東的錢。如果風險太大,我得對他們負責。”
會議確定了一個讓中央銀行為貸款擔保的辦法。格列夫説:“我們在聯邦儲蓄銀行裏待了兩天兩夜,把誰欠誰、欠多少的文件全部理了一遍。我手下的工作人員兩天沒合眼。”
最後,中央銀行為救經濟用去了2000億美元,等於它現金儲備的1/3左右。大部分資金用在了給銀行重新融資、買進股票提振股市和支撐走軟的盧布上。中央銀行向295家企業提供了500億美元,讓它們用來歸還外國債權方的硬通貨貸款。受益者有私人寡頭,像奧列格 德里帕斯卡(45億美元)和羅曼 阿布拉莫維奇(18億美元),但也包括國有公司,如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46億美元)和俄羅斯技術公司(70億美元)。這個一攬子救市方案所耗資金為俄羅斯國內生産總值的13%,是八國集團中力度最大的。就連美國數額巨大的救市方案也難與之相比,因為它7870億美元的救市資金只佔美國國內生産總值的5。5%。
戰略奏效了。兩年內,銀行和企業幾乎所有的貸款全部還清,俄羅斯走出衰退時的狀況比一些西方國家還要好。危機期間俄羅斯的國內生産總值下降了8%,是二十國集團成員國中下降得最多的。但一年之內,經濟增長率就回升到5%以上。
謝爾蓋 古裏耶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經濟學家。奧巴馬總統初次訪俄時曾會見過他。他説政府應對危機的措施是“堅決而有效的”。“嚴重的金融危機過後,俄羅斯金融系統可以説是毫發無損,失業仍然在控制之中。政府防止了銀行系統的崩潰。而且,危機並未導致對私人公司的大規模國有化。在金融困難的情況下,政府完全可以打着應對危機的旗號把所有銀行和公司都收歸國有,但它沒有這樣做。”
儘管如此,衰退的那幾年裏還是有成千家俄羅斯銀行和企業倒閉。外國投資者開始逃離,俄羅斯股票市場的損失高達1萬億美元。
普京拒不承認危機暴露了俄羅斯經濟結構性的缺陷。他把問題全部歸咎於美國的草率魯莽,認為這再一次證明了美國霸權的罪惡。“經濟和金融領域中發生的一切都是在美國開始的。這是一場我們大家都面臨的真正危機。令人悲哀的是,我們看到有關方面根本沒有能力作出妥善的決定。這已經不再是某些個人的不負責任,而是整個制度的不負責任。大家都知道這一制度還自稱是(全球)領導。”
他是在1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説的這番話,但就像對梅德韋傑夫在出兵格魯吉亞後關於世界安全的説教一樣,沒有人對普京為世界經濟開出的藥方感興趣。畢竟就在幾天前,俄羅斯還拒絕向歐洲人供應天然氣,害得他們在家中凍得瑟瑟發抖。
危機對俄羅斯的影響和對基礎更加穩固的西方經濟的影響不太一樣。隨着石油價格從每桶145美元暴跌到35美元,這個國家對石油出口的依賴變得明顯可見。俄羅斯幾乎沒有製造業出口—既沒有電子産品、成衣,也沒有機械製造業—來為它提供較為穩定的收入。危機還暴露出蘇聯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大部分工業基地的悽慘現狀。蘇聯時期建立了一些工業區,其規模之大為西方所未見。它們被稱為“工廠城”,以一家巨大的工廠為中心,城中的一切都圍繞着並依賴於這家工廠。居民不是在工廠裏或在它的某個附屬單位或供應單位工作,就是受雇於地方政府、學校、醫療系統或為工人服務的商店。如果中心工廠—無論是汽車廠、鋁廠還是煉鋼廠—停工,那麼圍繞着它的整個網絡也就隨之崩潰。蘇聯的計劃者從未設想過經濟有下滑的一天。現在,他們建造的工廠城轉入了私人手中,但仍然是無可救藥的脆弱,受制於華爾街每一個莫測的變化。
聖彼得堡附近的皮卡廖沃就有這樣一個工廠城。它原來是一座水泥廠,現在發展成由3家互相緊密&&的工廠組成的工業中心。其中一家工廠的主人是俄羅斯首富之一奧列格 德里帕斯卡。2009年初,經濟危機造成幾千名工人沒有拿到工資就遭到解雇。當工廠沒錢支付當地供暖和供電公司的賬單時,整個鎮子的熱水和暖氣供應被切斷。面對巨大的社會危機,民眾行動了起來。就在普京訪問他的故鄉並要為一處嶄新的日産汽車組裝廠剪綵時,抗議的人群攔住通往聖彼得堡的主要高速公路,造成400公里大塞車。這下事情演變成了全面的危機。6月4日,普京在皮卡廖沃對工廠主和政府部長髮出嚴重警告,命人當天就把4100多萬盧布的欠薪發還給工人們,並教訓那些廠主:“你們使幾千名工人淪為你們的野心、無能和貪婪的犧牲品。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普京威脅説國家要接管,似乎一下子把市場經濟的那些神聖概念拋在了腦後:“不管廠主之間能不能達成協定,這個工業中心無論如何都必須開始運行。如果你們達不成協議,我們就撇開你們自己幹。
在令電視觀眾錯愕的一幕中,普京要求被他比做蟑螂的工廠主簽署一份讓工廠重新開張的保證書。“大家都簽字了嗎?你呢?德里帕斯卡,你簽了嗎?我看不到你的簽字……過來!”那位億萬富翁一步一蹭地走過去,乖乖地在文件上簽名,然後普京厲聲對他説:“把筆還給我!”
這就仿佛勃列日涅夫的魅影又回來了。可這是2009年,俄羅斯皈依資本主義已經近20年了。普京的辦法只能解燃眉之急。從長遠來説,俄羅斯必須想辦法使工廠城按照市場規律運行。
莫斯科東南800公里處,坐落在伏爾加河畔的陶裏亞蒂是俄羅斯最大的工廠城。它有70萬人口,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在生産拉達牌小汽車的俄羅斯伏爾加汽車公司工作。衰退開始前不久,法國雷諾汽車公司在2008年2月花10億美元買下了俄羅斯伏爾加汽車公司25%的股權。但是,雷諾和世界上所有的汽車製造商一樣,在危機中大傷元氣。雷諾公司沒能精簡流程或解決人浮於事的問題,積壓了10萬輛汽車賣不出去。普京總理還是本能地把工人的福利放在首位,工廠不能垮。對陶裏亞蒂這樣的城市來説,龍頭工業的垮&將給幾十萬人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將對國家穩定構成威脅。2009年3月30日,普京參觀了伏爾加汽車廠,讚揚工廠管理方沒有大批解雇工人(與皮卡廖沃截然不同)並保證政府將提供貸款、現金和擔保等價值250億盧布(8。3億美元)的援助。謝爾蓋 古裏耶夫説解救“這個效率低下的龐然大物”是政府在危機期間犯下的少數錯誤之一。
普京同時也訴諸強硬的外交手段以確保該公司的長期生存。10月,他向雷諾公司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它幫助拯救伏爾加汽車廠,否則它所持的25%的股權就要減少。“他們要麼參與給公司進一步供資,要麼我們就得和他們談判我們持有的相對股權。”11月27日,他趕往巴黎,得到了他想要的。雷諾答應為工廠提供新技術,俄羅斯政府這邊則再注入500億盧布的資金。
普京在巴黎的那兩天順風順水。除了和雷諾公司達成交易之外,他還出席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法國能源巨頭法國電力集團的協議簽字儀式。協議內容是法國電力集團要參加具有爭議的“南流項目”—繞過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不可靠”的過境國為歐洲輸送俄羅斯天然氣的管道的建設。另外,法國另一家能源巨頭法國天然氣蘇伊士集團與普京舉行了會談,希望購買另一條繞道管線“北溪管線”9%的股份。這兩條管線現在都進展順利:德國政府和德國能源公司支持北溪管線,意大利的埃尼集團則是南流項目的合作夥伴。相比之下,歐盟的替代管道納布科項目卻是步履蹣跚。
與此同時,在和法國總理的一次私人晚宴上,普京提到了一個造成更大轟動的話題—購買一艘法國製造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這是法國海軍艦隊中第二大艦隻,可裝載直升機、坦克、登陸艇和750名突擊隊員。一年後,法國確定向俄羅斯出售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北約過去從未轉讓過這樣的海軍技術,這在俄羅斯的東歐鄰國中間引起了不小的焦慮。
普京總理當俄羅斯的國際推銷員當得興致正高,但他遇到了一次重大的失敗—還是與汽車工業有關。2009年春,他和德國總理安格拉 默克爾聯手支持拯救已破産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歐洲的子公司—德國歐寶公司。計劃由國家控股的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和一家叫麥格納的加拿大公司購買歐寶公司55%的股權,成功後可保全幾萬個工作機會,主要在德國。默克爾和普京經常會面討論並力促交易成功。對9月面臨大選的默克爾來説,這項交易的政治意義非同小可。對普京來説,這是俄羅斯獲取西方技術的又一個機會:奧列格 德里帕斯卡擁有的高爾基汽車廠是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的競標夥伴,它有望獲得歐寶的最新技術,造出高質量的汽車,打破俄羅斯人只會生産劣質拉達牌汽車的印象。
9月10日,通用汽車公司同意了這個交易。普京興高采烈。“我希望這是我們朝完全融入歐洲經濟邁出的一步。”他在他的鄉間別墅對瓦爾代俱樂部的成員們説。接下來的兩個月中,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行長格爾曼 格列夫穿梭飛行於莫斯科和通用汽車公司的底特律總部之間,坐鎮最後談判。談判達成了一份長達5000頁的合同。“然後,11月初的一個晚上,”格列夫回憶説,“我剛好在和普京開會,當天晚上就要飛到德國歐寶公司總部所在地呂瑟爾斯海姆,準備第二天早上簽合同。我開完了會出來突然聽説通用決定不賣歐寶了!”一開始格列夫以為是開玩笑。“整個交易的細節都已經完成。我們為得到所有歐洲政府的同意做了大量的工作!”
最終,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弗雷德里克 亨德森打電話給格列夫向他道歉,解釋説這是董事會的決定。格列夫對他説,他倆現在最好別説話,因為他可能會衝口説出一些日後他會後悔的話:“電話很短。我震驚至極,過了好長時間才緩過來。我們一大群人夜以繼日花了半年的工夫才完成這個交易。”
普京暴跳如雷。這不僅對他重振俄羅斯汽車工業的希望是沉重的打擊,而且又一次證明了美國人的不守信譽:“我們將來必須記住他們這種和合作者打交道的方式,雖然他們的卑鄙手段主要影響的是歐洲人,不是我們。通用公司沒有警告任何人,沒有告訴任何人……儘管達成了那麼多協議,簽了那麼多文件。我覺得這是個好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