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説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和平與發展是整個世界的主要旋律的話,那麼香港就是這個主旋律中的幸運兒。
在英國佔據香港130年之後,20世紀的60年代到70年代,被兩次世界大戰割斷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而香港此時的優勢則更是盡現。作為一個自由貿易港,香港在全球貿易,尤其是人口數量巨大的亞洲貿易中獲得長足的積累。到20世紀70年代,這種積累在製造業中得到了盡情的釋放,這個城市與全亞洲有着天然的&&,又有從內地不斷來港的大量勞動力作為補充,同時還有內地大量原料的供應,可謂是如魚得水。漸漸地,香港因為其先進的製造業能力和巨大的貿易範圍,奠定了它在整個亞洲的城市領先地位。
20世紀70年代,以貿易引導的需求為先導,香港進入製造業勃興的年代。而製造業的興起對人口有極大的需求,全港的工資率有了較大提升。同時隨着工業化在整個香港的全面推進,各種服務業也紛紛興起。
香港,進入了它的全盛時代。
對中華煤氣來説,這也是一個繁榮時代,更是一個普及的時代。工資率的提升使得廣泛出現的中産和白領階層都有機會成為煤氣的用戶。煤氣使用範圍的擴大,如果伴隨着公司生産率的提高的話,就意味着良性循環的開始:公司可以通過提供更多的煤氣和更少的自身耗費來降低煤氣的成本,而這種努力無疑將使公司有更大的能力來進行廣泛投資,使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以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得到管道煤氣服務。如果這種循環能夠成立,那麼中華煤氣在20世紀30年代一度被戰爭中止的擴張藍圖,就有可能實現。
香港製造業和它所代表的高品質高價格,在整個東亞地區的盛行,跨越了將近20年的時間,這一優勢一直要到“中國製造”全面興起之時,才被逐步地取代。而在此過程中,一代香港中産階層和代表中産階層的生活方式,在香港沉澱了下來。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以內地的新移民和他們的艱苦生活為標誌,家庭炊具還主要是“火水”爐(煤油爐);20世紀70年代之後,工資的高漲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已經使得管道煤氣的普及,成為可能
不過,這也僅僅是可能而已。如果沒有生産者的努力,這一切並不一定會實現。在跨越了整整100年之後,太平山上都爹利街旁煤氣燈所代表的文明之光,在人們的努力下,終於全面進入了整個香港。
在這個過程中,中華煤氣有着它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在20世紀70年代中華煤氣的整個歷程中,最為重要的策略應屬配合政府為香港所有新建的公共屋村提供煤氣服務。中華煤氣這一主動出擊的策略,開啟了公司與社會良性循環的啟動點。
眾所周知,香港這一彈丸小島的繁榮,建立在其高密度的人口基礎之上。香港政府為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居住問題,興建大批公租屋。而中華煤氣主動出擊公租屋市場,以極優惠的價格鋪設管道到公共屋村,最終使得公司在自由競爭的香港市場確立了絕對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