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第四章 一般關注行業——好公司
上一章我們分析了中長線投資應該重點關注的四大行業,本章將繼續分析中長線投資需要一般關注的四個行業。作為證券市場的長期參與者,我們不可能僅關注和投資四個行業的股票,而是需要把關注面適度拓寬,再擴大範圍關注一些行業和板塊,這樣既有利於我們對整個股票市場的把握,又有助於我們成為一個比較全面的投資者。本章選取節能環保、設備製造、能源及信息科技四個行業(節能環保應為“産業”,為方便表述姑作“行業”處理)作為分析和研究的對象。在一般關注行業中也有一些值得投資的好公司,這些好公司要麼是處在一個糟糕行業之中,如一些機械設備製造企業;要麼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行業,如一些平台式信息科技企業;要麼處在一個蕭條和衰退的行業之中,如一些具有地域壟斷性的傳媒企業。通過對一般關注行業的分析,我們力爭要找出這些行業中的好公司。 節能環保産業 節能環保是一個跨産業、跨領域的綜合性新興産業,涉及領域主要包括垃圾與污水處理、資源綜合回收、新能源(核能、風能、太陽能等)、節能照明、節能電池、節能交通工具等,統稱為“綠色産業”或“環境産業”。對投資者來説,該産業蘊含着一定的機會。 産業特徵分析 進入21 世紀,全球節能環保産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逐漸成為支撐産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隨着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對節能環保問題也越來越重視,節能環保産品與服務的市場需求日益增大,産業空間巨大。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節能環保産業有一些值得關注的亮點和機會。像垃圾與污水處理類企業,一旦與當地政府簽訂准入協議,這些企業的經營就具有獨家壟斷和地域壟斷的特徵,因為一個城市一般只有一家垃圾或污水處理企業,而且這些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一旦建立,搬遷就不那麼容易了。而一些高質量的節能産品,如節能燈泡(LED )由於其顯著的節能效果,已為越來越多的家庭所接受,有着廣闊的市場前景。 我國的節能環保産業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包括貸款扶持、稅收優惠及産品價格補貼等,相關企業可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特別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節能環保産業,如新能源汽車,政府扶持的力度很大。 節能環保是個新興産業,同時也是個不成熟的産業,存在着諸多不確定因素。目前我國的節能環保是個熱門産業,凡屬熱門産業就易出現産能過剩。如近兩年對風電與太陽能的投資,已經出現過熱的苗頭,本來風電與太陽能是政府大力支持的産業,而現在則成了政府警告的對象。一些原材料生産與製造的節能環保企業,有着十分明顯的周期性,如在美國上市的太陽能企業無錫尚德,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由於多晶硅價格大幅下滑,導致企業遭遇資金困局。節能環保企業多數創辦時間不長,部分企業盲目擴張,負債率高,使得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過低。 節能環保産業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該産業中的部分企業屬於公用事業,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如前面提到的垃圾與污水處理企業,由於政府的價格管制,不會讓這些獨家加地域壟斷企業攫取過高的利潤。又如,政策性的補貼對企業來説是好事,但政府政策是會變化的,而且常常是易變的。 行業投資建議 節能環保産業巨大的市場空間和需求穩定增長的特徵,決定了該産業的投資價值,但在挑選投資對象時一定要精挑細選。那些有着穩定的政府管制環境、專注於核心業務、資産負債表優良的節能環保企業,乃屬最佳投資對象。而投資者需要回避的,是那些過度依賴政策性補貼的節能環保企業,對於投資那些技術含量低、毛利率低的節能環保製造類企業也要謹慎。總之,節能環保産業涵蓋企業眾多,而其中以中小型企業居多,良莠不齊,投資者需仔細辨別,要慧眼識珠。 行業好公司 符合或基本符合條件的公司 A 股市場:桑德環境港股市場:東江環保桑德國際(分拆上市) 相關提示 ◆ 原材料生産及製造類節能環保企業周期性特徵明顯,産業成熟度低,投資此類股票應謹慎。 ◆ 投資節能環保企業要特別注意政府補貼政策的變化。 設備製造行業 設備製造是在工業原材料的基礎上生産增值商品的行業。該行業覆蓋面廣,主要包括機械設備、電力設備、儀器儀表等子行業。設備製造是一個過度競爭的行業,其中的絕大多數企業僅有短暫、較弱的競爭優勢,但也有少數糟糕行業裏的好公司,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把這些少有的好公司找出來。 行業特徵分析 在設備製造這個包羅萬象、過度競爭的行業裏,四類企業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可以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勝出: 第一類是生産高附加值産品的企業。這類企業有兩個突出特點,要麼是擁有細分市場頂尖的技術,其創新産品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産品質量在客戶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要麼是不但産品質量過硬,而且售後服務也做得好,創出知名品牌,形成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企業。 第二類是各類細分市場的龍頭行業。這部分企業或憑藉強勢品牌,擁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或形成了市場寡頭壟斷地位,如榮信股份,其生産的無功補償裝置(SVC),在國內目前僅有兩三家企業能夠生産,市場佔有率高達50% 以上。 第三類是高效率經營企業。設備製造行業特別是傳統設備製造行業經營效率非常關鍵,最終是低成本生産商勝出。特別是在經濟下滑時,企業的固定成本變化不大,但銷量卻大幅下降,這時只有最有效率的生産商才能繼續盈利,如格力電器、青島海爾等。 第四類是進入壁壘高並獲得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如軍工企業和一些大型國有壟斷製造企業。在這個沒有完全市場化的領域,沒有經營許可證就沒有生産資格,因而此類企業多數都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如大型電力設備製造商東方電氣等。 設備製造行業的劣勢主要是周期性問題。該行業生産的都是工業産品,而工業類産品是受經濟周期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如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除極個別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彈性小的工業用品外(如與智能電網相關的産品),大多數設備製造企業都受到了較大的衝擊。設備製造行業的劣勢還表現在市場過度競爭、毛利率低、資本性支出大、企業負債率高等方面。投資設備製造企業,對企業的負債率要仔細審視,一般來説,負債率超過總資産的1/3 即為警示信號,超過2/3 對企業來説即是一種危險徵兆。 行業投資建議 傳統設備製造行業值得投資的企業不多,但是就像潑洗澡水時不能把孩子一起倒掉,同樣不能否定所有傳統設備製造行業。像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格力電器等,都是傳統製造業中的明星企業,給投資者帶來了可觀的回報。高端設備製造業則相對值得投資一些,但由於技術的易變性和市場的快速變化,即便是對此類企業也不宜採用“買了即忘”的投資策略。 總的來説,設備製造行業中的絕大多數企業都不宜作中長線投資,僅有極少數的傑出企業值得中長線持有。 行業好公司 符合或基本符合條件的公司 A 股市場: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東方電氣港股市場:中聯重科東方電氣三一國際(分拆上市) 相關提示 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優秀的工程機械製造企業,上市以來的確給投資者帶來很多倍的回報,但過山車式的股價波動特點令中長線投資者心有餘悸。 能源行業 傳統的能源行業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種類及其相關産業。石油天然氣行業的上游是開採企業,中游是輸油輸氣管線企業,下游是煉油廠和加油站。城市燃氣則覆蓋了石油天然氣行業的中游和下游産業,具有公用事業及日常消費品的一般特徵。石油天然氣是個大産業,有眾多為石油公司提供産品和服務的企業。煤炭行業具有與石油天然氣類似的行業特徵,但其綜合競爭優勢不如石油天然氣行業,本書不再另辟章節予以討論。 行業特徵分析 石油與天然氣都是天然資源,均是大自然的恩賜,今後仍可開採許多年,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是無法取代的主流能源。現代人對於能源的需求逐年遞增,能源價格長期處於上升趨勢。根據《投資者的未來》作者傑裏米?J. 西格爾教授的研究,大型石油公司都有長期盈利的歷史,並且屬於最值得投資的三大行業之一。 西格爾教授研究的是美國能源行業的情況,而我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我國的三大石油公司均屬國有企業,享有寡頭壟斷的地位。這些企業關係國計民生,既享有寡頭壟斷的優勢,又負有國有企業的責任。城市燃氣是天然氣行業的中下游産業,經營城市燃氣的企業國有與民營並存,這些企業一旦進入一個城市,就形成了獨家地域性壟斷,因為一個城市通常只允許一家燃氣公司經營。石油天然氣服務企業數量眾多,規模不等,其中也不乏優秀企業。 能源行業最大的負面特徵是周期性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能源價格反映了全球能源供求關係,能源價格不是某個國家和經濟組織能完全左右得了的。能源價格的巨大波動性給投資能源股帶來了困難。石油價格2007 年最高點達到每桶150 多美元,而2008 年最低點是每桶20 多美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波動幅度如此之大令人難以想象。 總的來説,我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市場化程度仍然偏低。我國的三大石油公司承擔着巨大的社會責任,在2007 年下半年石油價格高峰期,我國的石油價格與國際油價形成巨大的差價,令三大石油公司的年度盈利受到很大影響,這説明我國的石油天然氣企業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企業。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城市燃氣企業在進入擬開發城市時,常常要面對地方政府的“竹杠”。與石油天然氣企業相比,石油天然氣服務企業的周期性有過之無不及,因為遇到油價不景氣的年份,首先砍掉的就是外部服務項目。 行業投資建議 投資能源行業股票,一是要在能源産業鏈中選取最賺錢的那部分企業進行投資,如中游輸油輸氣管線企業和下游的油氣分銷企業;二是在石油價格波動的周期性低點,在多數投資者因恐慌而避之不及時買入,巴菲特投資中石油就是這麼幹的;三是知道何時賣出,能源股一般不宜長期持有,至多是一種中線投資品種,要按照投資周期性股票的策略去投資能源股。 行業好公司 符合或基本符合條件的公司 A 股市場:暫無港股市場:中國海洋石油崑崙能源華潤燃氣新奧能源 相關提示 ◆ 石油天然氣價格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徵,並且在我國還是政府價格管制的對象。 ◆ 大型國有石油企業儘管處在寡頭壟斷地位,但其內部經營機制缺乏活力。
第
1
2
3
4
5
6
7
8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