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的人口占世界的40%,在當前經濟和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印兩國都保持了經濟快速增長,成為帶動全球復蘇的引擎,在世界經濟舞&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印兩國既有很多共同之處,又高度互補。一方面,中印都是新興的、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在經濟發展中面臨很多共同的挑戰。兩國又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明底蘊,在很多問題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經歷或感受。另一方面,印度的服務産業高度發達,特別是外包産業更是全球領頭羊,而中國以前更多的是集中於製造産業,現在則更關注於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以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增長轉向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的發展模式。中印産業結構的差異性意味着雙方在很多領域都可以取得雙贏的合作,這些增長模式和優勢上的差異在兩國之間産生了很有意義的互補性,並為雙方創造了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這也是雙方企業的合作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應該建立在一個更科學的發展基礎模式之上,這意味着中國必須加快從生産大國向消費大國的轉變,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這些方面印度和印度的企業則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呈現出令人振奮的趨勢,這種趨勢還將會持續。2009年12月11日,印度産業聯合會及印度商業論壇(中國)主席徐肯迪(JJShrikhande)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行的“中國企業與印度企業之間的合作機會”研討會上指出:“預計到2020年,中印之間的雙邊貿易額將達到4000億美元,從而超過中美之間的貿易額,到時印度也將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
推動兩國關係的動力是雙方的共同利益。投資經營要有互利的概念,任何一方的貿易保護主義,都不利於展開經濟合作。兩國還要拋開歷史成見,加強雙方的政治互信,及時、善意地解決出現的問題。
中印經濟合作發展前景光明,主要有四點原因:首先,中印兩國地理臨近,關係長遠,同為亞洲崛起代表,政治友好與經濟靠攏是歷史的必然;其次,兩國領導人就雙方的定位與發展方向達成一致,即互利合作的夥伴關係;第三,中國與印度的經濟前景普遍看好,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環境下最早開始復蘇;第四,作為當今最大的經濟新興體,雙方的合作領域十分寬廣,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中國和印度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兩個經濟體。不過,兩國的經濟模式卻迥然不同。中國的GDP和人均GDP均高於印度,而印度經濟對外貿、製造業和投資的依賴性小於中國。印度試圖效仿中國在製造業中所取得的成功,以為其龐大且還在不斷增長的勞動力大軍提供就業機會。而中國則試圖效仿印度在信息技術和制藥等知識型産業中所取得的成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印雙邊貿易出口明顯減少,中印兩國需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促使貿易合作保持增長勢頭。
印度超大型私營企業在印度經濟改革和發展中日益壯大,並迅速成長為印度跨國公司。在近年世界商品、服務、技術和資源並購戰中,其強大實力和成功經驗引起了世界的關注。本書向讀者展現了一些重要的印度大型私營集團,並對其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以及面向世界發展跨國經營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它們是印度經濟中最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成分。在經濟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形勢下,這些企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在印度經濟改革和發展中壯大,並迅速成長為讓世人刮目相看的跨國公司。印度現在有33個世界級的大公司、發育完善的資本市場、現代化的銀行體系,特別是在知識經濟領域,中國迫切需要在這幾個方向上大步前進。此外,印度的成功經驗,對目前正在探索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我國有着可貴的參考意義。
中國和印度兩個經濟大國的崛起,是21世紀對人類的影響最為深遠的經濟趨勢之一。雖然中國在過去30年裏的經濟總量遠遠領先於印度,但誰也不能保證,未來我們將一直領先。為此,不被人家“捧暈”,也不被自己“忽悠”,不去以得意的目光看別國問題如何嚴重,而是要真正正視、深入研究、積極解決自身的問題,對於印度的崛起,我們需要更多的理性與智慧。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