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美)喬納森 齊特林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得從去年年底的3Q大戰説起。騰訊和奇虎兩家公司的産品,分別佔據中國互聯網用戶覆蓋率的第一和第二,一經交惡便將“戰火”燒到了用戶的電腦上,用戶被迫作出“艱難的決定”二中選一。3Q互不兼容的時間並不久,行業主管部門低調介入調停,而互聯網業界內外在發表對此事的看法時,也大多言及兩家公司罔顧用戶利益。
無獨有偶,去年還出現了更離譜的iPhone4剪卡風波。作為中國內地獨家代理iPhone的運營商,中國聯通為引入iPhone4付出了巨大代價。不少客戶基於對iPhone4的喜愛,通過聯通定制了終端,卻不願意使用聯通的網絡,青睞於國內更主流的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後者隨即推出讓人啼笑皆非的“剪卡”服務,即將中國移動的2G手機卡,剪成可以裝入iPhone4的更小卡型。其後,中國聯通實施“機卡不能分離”的新合約計劃,威脅鎖定機卡分離的iPhone4終端。主管部門和觀察人士對此作出的表態,跟評價3Q大戰時的一樣,即企業不能隨意傷害消費者的利益。
對類似問題的這樣一種解讀套路,雖然是正確的,卻並未緊扣問題的關鍵。依照牛津大學教授、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及社會中心共同創始人喬納森 齊特林在《互聯網的未來》一書中發表的觀點,當前互聯網及其終端産品已經走入了一個危險的境地,即製造商、運營商以客戶體驗設計或上網安全為名,徹底封閉,丟棄互聯網的“自我繁殖特性”。用戶不但不能對“被鎖定”的終端設備或軟體進行任何修改,而且各種終端或軟體之間還常常彼此不兼容,給用戶使用帶來麻煩。
喬納森 齊特林舉例指出,近年來廣受粉絲追捧的電子産品(互聯網終端),如iPod、iPhone,Xbox和Tivo等,就只允許開發者、製造商自己進行創新,用戶特別是其他技術人員、設計師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將之作為一個自由開放的創新平台。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開放性的其他一些互聯網終端,以及軟體、技術平台,也更多的加設了對用戶、再次開發進程的監控權限。説到這裡,又要再次提到3Q大戰,這兩家企業的相互指責,讓一個事實大白於天下:他們都自我賦予了可以拿來鎖定(強制卸載別的軟體)用戶電腦的權力,可以以所謂合法掃描和備份的名義,全方位監控用戶。
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史上,“自我繁殖特性”的作用十分明顯,因交流與合作的去中心化,最大限度的吸引了編程愛好者和志願者聚集在一起,推出了該領域大部分革命性創新成果。也正因為如此,互聯網帶來的安全威脅越來越多,比如,惡意軟體、病毒等無孔不入。這就是“自我繁殖特性”帶來的開放技術、平台等面臨的兩難處境。
喬布斯、iPhone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和終端産品,針對這種兩難處境,提出了更加安全、更具規則性和可控性的解決方案,即信息生態系統不再具備“自我繁殖特性”。企業巨頭們還致力於爭取司法部門的支持,力爭將“自我繁殖特性”所驅動的開源、開放研究創新均定義為非法——這正是人們最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