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美)克萊 舍基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如果不是因為讀過邁克爾 斯旺維克、布魯斯 斯特林或魯迪 盧克的小説,我們一定會對克萊 舍基新書的中文譯名感到奇怪——為什麼是濕的?為什麼是未來?以及為什麼未來是濕的?
對此,譯者胡泳有一番解釋。他説,克萊 舍基的這本書英文名叫做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主標題的靈感來自詹姆斯 喬伊斯的《芬妮根守靈夜》。在那部令人難以卒讀的小説中,主人公在夢中變成了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簡寫就是HCE。這三個字母有很多象徵義,其中之一就可以被解讀為Here Comes
Everybody(縮寫也是HCE),中文意思即“此即人人”或“人人皆來”。胡泳沒有同舍基聊過,所以無法知曉舍基選擇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題目做書名的深刻考慮,所以他的理解基本是“自由心證”的結果:舍基始終圍繞着互聯網和其他技術的進步改變了群體構建、分享、對話、合作和行動的方式展開論述,而這正是未來的趨勢——人們從分散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走來,共同致力於種種社會目標的實現。而正當胡泳決定把該書譯成《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的時候,他的老朋友,長期關注信息化産業發展的《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給了胡泳建議,何不把書中的主體思想詮釋為“未來是濕的”,因為舍基談的無非就是人和人可以超越傳統的限制(物理的、地理的),基於愛、正義、共同的喜好和經歷,靈活而有效地採用多種社會性工具聯結起來,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開集體行動。這種關係恰恰和盧克出版於1988年的科幻小説《濕件》中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後者大膽想像後工業時代人類進化的前景,屆時,人的主體間性愈加突出,人際關係愈加緊密,畢竟“人才是主語”。
儘管在書名的取捨上,中國學者有自己的考量和堅持,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誤讀或曲解了舍基。相反,他們在謹慎、細微地推敲着舍基一字一句、微言大義的同時(深怕稍有不慎,忽略乃至遺漏了重要信息),也借由舍基在書中始終不渝強調的互聯網將重塑社會群體的主題發出自己的吶喊。他們在譯者序中寫道:“不錯,我們需要從‘未來是濕的’角度理解作者所講的社會性軟體(例如博客、論壇、聊天室、維基、搜索引擎、開放源代碼等)和社會性網絡。這是我們的詮釋,我們的概念,我們要借他人之酒澆我們心中之塊壘。原因無他,中國社會太乾巴巴的了,需要加濕。”這裡,“濕”是一種隱喻,它可以被指向是協調合作的態度,可以被指向為社會資本的累積,可以被指向是思維方式的由一維變萬維,可以被指向成交流空間的鴉雀無聲到眾聲喧嘩,而互聯網正是這一切革命性轉變的開端和契機,於是,它自然被比喻成了中國未來的“加濕器”。
當然,在舍基的書中,“濕”的概念和線索並沒有體現,取而代之的是對互聯網時代下組織機構、社會群體、媒體形態巨變的描述。例如,舍基發現因為有了互聯網,人們可以更加輕易地組建各種群體、運動和商業性的力量,許多企業乃至行業的基本面正在發生動搖,甚至可能出現覆滅的情形。“人們擁有了在機構之外組建群體、共同行動的能力,這是巨大的變化,它不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改進,而是一種挑戰。”除此之外,舍基還一直希望更多的人懂得,現在群體可以為自己創造價值。“像由協作完成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一樣的模型,像Linux操作系統一樣的開源軟體,不斷讓我們意識到一個群體可以在不追求金錢、不在制度框架內運行的情況下創造巨大的價值。”舍基認為這是正在到來、勢不可擋的情形,他的洞察和預言使得他的這本書更多了一份警世危言的意味。
在創作《未來是濕的》之前,舍基一直從事有關互聯網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的寫作、教學和諮詢工作,同時,身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銳的觀察者”,以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等知名報刊雜誌的撰稿人,舍基對未來媒體的形態也有獨到的見地。舍基指出,以出版業為代表的媒體行業已經呈現出“大規模業餘化”和“去職業化”的趨勢。以前信息由媒體以權威的姿態“先過濾後出版”,但現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社會性媒體”的出現已經讓信息“先出版再過濾”。你發布的信息能被多少人看到?是“評論”和“頂”這些代表受眾選擇的功能決定了信息的價值和生命力。當出版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當媒體不再掌控機構特權,當大規模業餘化的旗幟被高高舉起,當社會性媒體清除了公眾表達的障礙,當任何人在任意時間都可以發布任何事情的時候,這就是“人人皆記(者)”新時代的到來。對此,舍基有一句結論很是精闢,他説,諸如博客、論壇類的社會性媒體已經剷平了出版的門檻,卻也伴生着殘忍的經濟邏輯: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事實上,有關互聯網的書已經很多了,但舍基還是為我們帶來了新的視角、觀點和理念。舍基説,他的最大期望是讀者在讀完他的書之後,能夠為兩樣事情而激動:“一是存在多種社會實驗的可能性,二是還會有更多的社會性工具的新用法被發明出來。”不管舍基的希望能否最終實現,但通過互聯網,人們能夠各抒己見,能夠為權利而鬥爭,能夠為目標去集結、進而對社會去影響和改變,而這正是舍基為我們描述的互聯網未來的美好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