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高連奎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中國大形勢》的作者高連奎是“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理論的提出者。照他的設想,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有兩個辦法:一是通過政府指令來抑制物價,其次是政府通過稅收等間接手段來影響物價。前一個辦法在計劃經濟時代實行過,容易造成市場要素價格的扭曲,不宜再實行;而後一類方法是政府主要依靠市場手段完成,生存必需品的價格降低了,民眾就可以擺脫總是為生存而奮鬥的狀況,而專注於自身的發展。他認為,用經濟手段解決民生問題,這類方法在中國是可行的。
在《中國大形勢》中,他更非常明確地指出:“要想民眾生活幸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民眾有錢,而讓民眾有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提高民眾的收入;另外一種是降低商品的價格,從而相應地提高民眾的購買力,而提高勞動生産率是第一種方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採取的是第二種方式。”
為此,作者嚴厲批評了某些人華而不實的花招。這些人耍花架子,無異於給中國經濟投毒。
按照作者的本意,提高民眾的收入有兩個辦法:一是減少資本收入在總收入的比重,增加勞動收入在總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勞動生産率,增加勞動者單位時間的産出,從而增加勞動收入。前一個辦法呼籲多年,由於資本的抵制,未見成效。後一個辦法是資本與勞動雙贏的辦法,應該易於實施。
另外,提高勞動生産率與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的主張也是相輔相成的,提高了勞動生産率,也可以達到降低物價,降低生存成本的目的。發達國家的經驗説明,提高勞動生産率——減少勞動時間——價格下降——勞動收入增加——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改善這樣的良性循環,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
世界經濟發展的本質,其實也就是勞動生産率不斷提高,民眾生存成本不斷降低的過程。19世紀,人類進入了工業經濟社會,擺脫了經濟長期停滯的狀態。進入20世紀,以美國福特汽車生産模式為先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生産物質産品的能力大大提高。福特公司實行了標準化生産,採用了生産流水線技術,使用了泰勒管理法,勞動生産率因之大幅度提高。1913年秋,福特公司組裝一輛車需用12小時28分。1914年春,使用流水線之後,裝配一輛新車只需1小時33分。
福特此舉,既增加了汽車的産量,又減低了價格,使汽車從此成為大眾消費品,而不再是奢侈品。正如熊彼特所説,“便宜的衣服、便宜的棉織品與人造絲織品、鞋、汽車等等,才是資本主義的典型的成就”,“伊麗莎白女王有絲襪。資本主義的成就一般不在於為王后準備更多的絲襪”,而在於“使絲襪成為女工能夠買得起的東西”。
問題來了。明明白白的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為什麼到了在中國,會變得這麼難?中國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究竟該從哪突破?本書的主幹正在於此。且看作者的分析。他認為,首先中國掉入了低勞動生産率陷阱,其次是早期的中國不重視經濟國防,中國的産業升級被外資遏制,再就是長期以來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陷入了發展誤區,他們的一些討論不是從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律出發。還有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缺乏相應的統計體系,至今還沒有將提高勞動生産率作為經濟發展指標。
有人可能以為,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勞動收入會造成失業。最近,當社會上增加勞動收入的呼聲日漸高漲之時,就有人以防止失業為藉口&&反對。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看,這個觀點極為荒謬。
作者提出,為了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在總就業水平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這樣設想:第一,提高勞動生産率能夠減少勞動時間。勞動者的閒暇時間增加,可以接受教育,參加體育和娛樂活動,提高素質,同時促進了相關産業,主要是服務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第二,提高勞動生産率能夠增加勞動收入,擴大消費市場,促進消費品生産,再度增加了就業機會。第三,提高勞動生産率能減少生産成本,從而壓低産品和服務價格。勞動收入不再僅僅滿足生活需求,應該還有剩餘,增加可投資的資金。此時便能擴大生産規模,再進一步增加就業機會。如此,雙管齊下的中國經濟發展路徑就能形成社會各階層共贏的局面,謀求社會和諧就不會再是奢望。
應該説,作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出的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兩個辦法,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也切中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