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王一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中國從百年積弱到今天的騰飛,原因何在?為什麼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做對了什麼?為什麼中國經濟發展如此迅速,內需卻依然不振,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劇,創新能力遭人詬病?國家在經濟發展作用何在?制度設計如何兼顧國強民富?
在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長江商學院教授王一江看來,這些問題背後或許有有着似曾相同的面孔,他的《民富論》也正是他這些年思考的總結與記錄。他認為,經濟發達之後,也應該重新撥打財富算盤。初看起來,國家財富是全民財富之總和,也就是人們往往把經濟發展與人均GDP高等同的原因所在,然而,國家財富與個人財富兩個維度之間,卻存在一個財富如何分配、社會如何提供保障乃至經濟模式發展等長久問題。
幾十年來,東亞國家發展的經濟奇蹟一度因人注目,個中原因或許在於高額的國民儲蓄,某些西方人議論至此,往往説正是亞洲儲蓄西方消費造成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云云。真是如此麼?亞洲其他國家不論,僅從中國來看,不少研究都顯示中國家庭的儲蓄並不明顯高於同等收入水平的大多數亞洲國家家庭,而國民儲蓄高企這枚銀幣的另一面真相是教育、醫保、社保等公共産品的缺失以及投資渠道狹窄,在中國超越日本躍居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人均收入仍舊僅為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國強或許不是夢想,那麼民富如何達到?
基於歷史和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也就是假定人人均有亞當 斯密所謂自私自利追求財富的推動力之下,王一江提出了財富算術兩大定理:其一,個人追求財富之增加,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其二,國民都致力於通過創造財富而使自己致富的社會,能成為富足的社會。而國民都致力於通過對現有財富實行再分配而使自己致富的社會,在最好狀態下只能是止步不前的社會,很可能是日益貧窮的社會。
比起國富,民富的途徑顯然更為有限,王一江將其分為:一類是在創造價值、增加財富的過程中,個人財富得到增加;另一類是在沒有創造新價值、沒有新增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個人財富仍然得到增加,也就是所謂對已有的社會財富再分配。前一種情況不難理解,後一種情況則可能存在危險,假設所有國民都致力於此,即使假定再分配成本為零,那麼財富創造就成為一種沒有增長的零和博弈,大家都是在既有利益之下分配,並沒有做大蛋糕的動力,這樣的社會財富自然不會增加,久而久之,國家也會陷入停滯。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決定個人究竟通過創造新價值還是通過對社會財富再分配致富呢?作為200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裏克 馬斯金的高足,王一江的回答並不令人意外:與機制設計理唸有所關聯,而決定這一問題最重要的制度因素——“國家,是國家體制和國家政策。”
比較,是人類的慣性,以美國和印度為例,則可看出制度因素對於現實政策的意義。美國曾經也是個發展中國家,不僅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之後也遭遇不少內亂外辱,不是沒有人懷疑過美國存在的意義,但美國最終成為世界超級強國。在老生常談“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民族精神”與“有以憲法為代表的優良法治環境”背後,從民富國強的意義而言,真正的美國精神為何?王一江認為,是貪婪和對財富不懈的追求。美國崛起的原因是,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工業資産階級超越其他利益集團,成了強者和勝者,然後按照自己的游戲規則,將全民族追求財富經久不息的巨大衝動,納入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法律和秩序的軌道中,這也是財富算術的兩大定理的最具體體現。
對比之下,印度獨立60年來的發展就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王一江認為原因還是在於印度對於政府干預經濟的信奉,導致國有制在一些關鍵性行業(比如銀行業)佔主導地位、對外開放不夠、龐大的官僚體制滋生、僵化的勞動立法和就業制度則使得勞動力市場窒息四大弊端,“也正是政府的過度立法、嚴格的就業管制擴大了政府尋租的空間,卻窒息了製造業發展的空間。”
一言以蔽之,民富論的核心除了制度,還是制度。作為國人,對於這個話題並不陌生,我們曾經生活在一個“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極端匱乏時代。王一江也有總結財富算術第一定理的推理:第一,不允許個人追求財富的國家,不會有發達的經濟;第二,缺乏有效立法和執法機器的國家,經濟不能發達;第三,國家適度地對社會財富實行再分配,能為個人致富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有利於社會財富總量的增加。國家過度地對社會財富實行再分配,會導致社會財富的減少和社會的貧窮。
從1978年開始,中國步入市場經濟的道路已經三十二年,然而,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政府仍舊是最大的參與者。試舉一例,當前所謂金融中心熱如今在全國各地開花,不僅一線城市紛紛標榜國際金融中心之稱謂,城市之間競爭幾乎一觸即發,二、三線城市也不甘落伍,有條件上,無條件也創造條件上。背後的推手,無疑還是來自地方政府的自負規劃。幾年前,筆者和新加坡金管局局長王瑞傑交流時,他曾經説過一席話:建設金融中心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這本是自然之理,卻要外人冷語道出卻振聾發聵。
這或許是王一江以及不少有識之士都曾諄諄提出相同的建議:“民富為先”、“民生為本”、“民企為重”——句句可謂常識,卻常常被有意無意忽視,因此更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