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的回憶與警示
評劉洪《金融大博弈》
2010-09-27   作者:戴鴻斌  來源:南島晚報
 

  從2006年美國的房産泡沫開始破裂算起,這場本世紀最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雖已過去一段時日,但其餘震仍然在世界範圍內持續。逐漸走出經濟陰霾的人們,已重振精神走向復蘇之路。回首過去的這四年,幾乎地球村中的每個人都體會到了全球化的另一面,糟糕的一面。
  作為一名中國記者,同時作為一個當時駐守在金融危機中心———美國的一名新華社財經記者,劉洪在時隔四年之後,終於將自己在金融海嘯的漩渦中心的親身經歷寫作成書———《金融大博弈》。這既是一本中國記者的金融危機回憶錄,也是一本爆料金融危機前線的獨家內幕,還是一本一個愛國者為金融危機後中國金融發展所寫的警示錄。
  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劉洪作為新華社記者,把其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和人物採訪,與金融危機中的大事件結合起來貫穿成冊,以示讀者。與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的金融危機回憶錄《峭壁邊緣》相對應,劉洪以一個中國記者的觀察和思考記錄了這段歷史。
  書中記述了雷曼兄弟破産的全過程中美國政府與華爾街的博弈,也記述了美國政府大筆資金拯救AIG的內幕,還記錄了中投公司在摩根士坦利股權交易中被華爾街的爾虞我詐所愚弄的經歷,次貸危機到債務危機的演變,人民幣匯率的“戰爭”,奧巴馬新政的&&過程,IMF的角色變化……
  在《金融大博弈》中,許多來自於零距離訪問的資料尤為珍貴。在四年的辛苦採訪中,作者借助着新華社這個&&,不僅採訪了保爾森、蓋特納、巴菲特、IMF總裁、世行行長等許多風雲人物,還有許多到美訪問的中國高官,王岐山、謝旭人、陳德銘、周小川等等。這就使這本書的內容擁有了強有力的可信度與參考價值。
  作者也嗅出了來自中國的“不好氣息”。例如關於房屋泡沫,作者就提到,“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2010年初的多份報告就警告,一些國家正面臨新的資産泡沫風險。比如,在一些新興經濟體,房市正熱火朝天,房價節節攀升,已超過了普通民眾能夠接受的水平。其中,首當其衝的是中國。”
  總結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的時候,作者也提到了導致這次經濟動蕩中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經濟政策失敗的幾個關鍵原因,意在提醒中國。這些昨日原因也是我們當前及未來所面臨的現實。所以,可以從這本書中看出,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由短期內的劇烈變動的貨幣政策引起,導火索是房價下跌和房地産市場泡沫破裂,而根本原因則是金融監管的缺失。不僅如此,一些社會經濟根源也成了這次經濟危機的催化劑:金融機構不道德的違規操作,美國國內經濟結構的失衡,美國人今天花明天錢的消費陋習等。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書香兩岸讀書會成立 2010-09-26
今年深圳讀書月備355項閱讀大餐 2010-09-19
新疆第五屆天山讀書節啟動 2010-09-10
《讀書與懷人》 2010-08-23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價值投資者的必讀書 2010-08-13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央行盯的或許不是CPI[思想頻道]地産已成投資業“鴉片”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