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山田真哉
著,南海出版社 |
我是個文科生,到現在仍然記得學生時代數理化考試不及格,被老師叫去辦公室訓話,又被優質生同學嘲笑的場景。那個時候還小,並不懂得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優等生,但總是在教育制度下被乖乖打磨過,所以一直對數理化心存芥蒂,繼而選擇常年逃避之。
大學時期最痛苦的科目也是與數字沾邊的政治經濟學,專業課程輕鬆過關沒問題,但要是想在政經上掙回面子,卻只能耐着性子和數字公式對付。到了現在工作了,仍然最討厭數字,每到一個項目的結算、年中年末總結時,就是我的受難日,EXCEL裏的無論大小數字永遠親切不起來。
所以按照《賺錢老闆不告訴你的數字經濟學》一書的説法,我的人生完全就是靠着感性在判斷。我倒並不認為這有什麼大的壞處,各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表達自然是不相同的,你不能要求一個整天與文字為伴的作家也需要對數字敏銳且以之為工具。但就像書中所講,數字畢竟是個能夠為大多數人帶來便捷和好處的,就算是我這樣的數理白癡,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也立即覺得,要讓自己的生活因數字而變得更經濟、更有品質起來。
這本書的作者雖然是一名會計師,但基於文學青年的功底,寫作並非如會計師給人的感覺般死板又正規,這本書的形像是這樣:它更像是個有着會計師內心然而卻衣着時髦的年輕人。沒有厚重的眼鏡、筆挺的西裝、正方形的公文包,卻是一個穿着T恤牛仔褲帆布鞋的日常年輕人,但他又其實穩重愛思考,想讓工作不那麼呆板嚴肅,偶爾還有些幽默。所以它能讓我這樣完全偏向於由感性因素作出所有選擇的人願意接受數字。
作為一本以經濟學作為書名中的一個元素的書來説,它必然需要涉及諸如企業報表如何解讀、管理者如何提高效益、如何從股市中獲得更多利益、在生活中該怎麼利用數字節約金錢等,因為他們必然是與經濟二字&&在一起的。當然在讀到“培養會計數字的敏感度”這樣的章節時,我容易走神,雖然我很喜歡我們公司的會計師,但我並不需要再去被普及到這麼專業的知識。我更傾向於將這個章節推薦給我們人見人愛的會計。
但這也不妨礙我對這本書的好感,這種好感源自於作者對數字這一令相當多人頭疼的對象的態度上。他認為提高對數字的敏銳度的好處之一是,可以讓自己更有説服力。往往我們在説服的時候,試圖用事例説明、用感嘆詞去表達、用情感去打動,卻總忽略用十分具體並且具象的數字讓自己更有説服力。同時,數字的表達意義又不止於此,它還善於表現價值,提升表達的強烈程度,同時又具備了可信性。這很容易理解,但卻不容易做到。因為很多人總是習慣了脫口而出基於感性之上的話,它簡單而且容易説出口。這麼説來,數字的另一個優點還在於,常使用數字,肯定可以使一個人變得理性且慎重。
從前幾年開始,圖書市場上就開始了對經濟學的輕鬆解讀的風潮,一直未衰。我覺得這畢竟不算壞,一方面,讓經濟學從教學的死板中脫離出來,讓更多人樂於去接受,另一方面,也使得讀者的選擇面更寬。雖然不能以偏概全説這些書一定值得一讀,但有時候放棄一些偏見,用另一種視角去看待問題,或許有新發現。
我就打算下次在項目總結時,好好地與數字親近一番,希望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