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8-31 作者:羅清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家電業再次掀起進軍房地産業高潮,筆者認為,房地産業屬於高利潤行業,對資金周轉速度快、存在大量沉澱資金的企業來講,這確實不失為尋求産業套利的一種有效方式;但對那些經營質量不高、資金流動速度較慢的企業而言,進軍房地産業卻是“飲鴆止渴”,一旦經濟形勢發生變動,流動性不足將使家電和地産板塊雙雙陷入尷尬,企業正常經營也就此陷入兩難境地。 長期以來,我國家電業一直處於“規模大利潤薄”的尷尬境地,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家電企業在産業核心技術上落後於外資企業,全球産業價值鏈的高端部分長期被外資把持。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家電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2%-3%,遠低於國外家電業的平均利潤水平。利潤微薄的産業現狀加快了國內家電企業尋找新的利潤增量空間的步伐。為了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部分家電企業通過投資房地産等與家電業非關聯性産業來追逐資金利益的最大化。家電企業集體“不務正業”,正是對多年來産業利潤微薄現狀的一種集體反饋。 雖然國家&&了相關樓市調控政策,但在高額利潤驅動下,國內部分家電企業還是不斷進軍房地産業。總的來看,我國家電企業進入房地産業的方式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剩餘資金進入地産戰略,即用電子製造業創造的正向現金流尋找再盈利的出口,這實際上是製造企業創造的第二個産品——“滯留資金”在贏利。這些企業一般具備資金周轉速度快、主業沉澱資金多等特點,他們一般將主業的沉澱資本投資地産版塊,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這一過程中,家電板塊實際上充當了“銀行”角色,而房地産業則做大了家電市場“蛋糕”。這樣,地産板塊與家電板塊形成了一種健康的産融互動,地産優勢成為企業家電板塊優勢的延伸。 第二種類型則是“借貸”豪賭型。這些企業將家電板塊的資金挪用到房地産行業,通過“借貸”主業資本實現套利。一般而言,這些企業的資金周轉速度較慢,沉澱資本也相對有限,他們進軍房地産版塊只能依靠銀行借貸或主業“借貸”。事實上,這一運營模式存在着巨大運營風險,一旦外界經濟形勢發生變動,地産板塊佔用的資金不能及時變現,家電與地産兩大版塊都將面臨現金流緊張的狀況。從某種意義上講,“借貸”進軍地産板塊與在股市上打新股是一種類型的,風險巨大。 在家電業進軍地産業的發展邏輯背後,反映出部分家電企業在利潤微薄的情況下缺乏明晰的戰略突圍路徑,被迫將地産業作為套利及增利工具,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企業對産業發展現狀無奈的表現。但資金周轉速度慢、利用效率相對較低的家電企業大規模進軍地産業,對整個家電業發展將産生不利影響:大量的家電板塊流動資本涌入地産板塊,而可供家電業支配的資本增量將大幅減少,産業總體流動性將大幅減弱。一旦出現諸如全球金融危機之類的經濟形勢波動狀況,這些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現金流考驗,本來是尋求增利的地産板塊將成為妨礙家電主業發展的“毒藥”。 從産業特性上來看,與其説房地産業是一種製造業,不如説是一種金融業的衍生行業。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一定區域內的産業,很難實現在全球範圍內的産業擴張,因此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戰略産業中都沒有房地産的影子。但家電業卻不同,技術驅動型的産業特性決定了其在國家綜合實力構成要素中佔據着重要戰略地位。當前各國間的經濟競爭實質上是國家不同産業間的競爭,因此産業競爭力成為決定國家競爭最終結果的關鍵要素。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電企業,特別是資金周轉慢、缺乏沉澱資金的企業,進軍房地産業是舍本逐末的戰略衰退之舉,與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目標相悖。 中國家電企業要想真正擺脫産業利潤微薄的現狀,必須通過在産業關鍵技術及發展戰略上尋求戰略突破,提升家電業的産業利潤,從而走出利用房地産這個金融工具套利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通過産業協同的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發展瓶頸,實現向産業價值鏈上游的延伸,從而提升産業總體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在構建完善産業鏈的同時,企業要制定明晰的産業發展戰略規劃,前瞻性地謀求産業領導權。 當前中國家電業面臨着異常艱難的發展困境:國內經濟增長存在放緩預期,家電市場增速趨緩;國際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出口形勢日益嚴峻。對利潤微薄的國內家電企業來講,在清晰的産業發展戰略指引下,通過自主技術創新爭奪産業話語權是提升産業利潤空間的有效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通過組織及戰略結構調整,在産業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走上去”,是國內家電企業面臨的最大考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