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張曉剛:解密鞍鋼海外投資內幕
    2010-08-06    作者:記者 楊燁/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華社發
    鞍鋼,一個非常具有“話題性”的鋼廠,既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鋼鐵企業之一——自1948年新鞍鋼正式成立,至今經過62年;也是迄今為止中國鐵礦石自給率最高的鋼廠之一——達到60%。這樣一個典型的老國企,今年以來卻快速果斷地對攀鋼、本鋼進行兼併重組,並開創性的同美國鋼鐵發展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準備合資在美國設廠。
  鞍鋼創新發展的足跡定格在了一個人身上,一個在鞍鋼一幹就是30多年的人,這就是鞍鋼集團總經理——張曉剛。無論是對內的兼併重組還是對外開拓業務受阻,作為鞍鋼集團的舵手,他和鞍鋼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經受着巨大考驗。
  在接受《經濟參考報》獨家專訪時,張曉剛用“創造價值”來解釋這個老國企所有變革和前行的原動力。

    美國設廠:大膽但明智的突破

  事情要追溯到今年5月14日,鞍鋼與美國鋼鐵發展公司簽訂了《鞍鋼向美國鋼鐵發展公司進行股權投資協定》、《股權投資協議》、《産品銷售協議》三個投資合作備忘錄。
  美國鋼鐵發展公司計劃分期設立四個螺紋鋼廠和一個電工鋼廠,根據協議,第一個螺紋鋼廠將在美國密西西比州與鞍鋼合資興建,項目投資1.75億美元,鞍鋼在總投資額中的佔比只有不到20%。
  用張曉剛的話來形容,“這個項目是一個正常的商業行為”,他告訴記者,和美國鋼鐵發展公司合作在美國建造鋼廠,從商業角度來看,是一個大膽但明智的突破。
  “當時選擇參與到這個鋼廠建設的項目中,主要是由於奧巴馬經濟刺激政策&&後,美國本地鋼廠生産的螺紋鋼已經滿足不了當地需求,因為奧巴馬的經濟政策規定不允許使用進口鋼材。考慮到當地實際需求和市場,建設鋼廠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而且建設鋼廠對當地的稅收和就業也將産生好的影響。”張曉剛告訴記者。
  記者從鞍鋼集團獲得的相關信息顯示,密西西比州政府已承諾為鞍鋼集團在美國的阿默利鋼廠項目提供財政補貼;意大利設備商Danieli、Tenova等提供設備融資,Jefferies、高盛、SAC、Highline等投資銀行已為此擬定融資方案。
  但是,這個將會開啟鞍鋼海外投資建廠的帷幕的計劃,卻意外遭到不小的變故。就在鞍鋼和美國鋼鐵發展公司推進項目前行時,美國國會鋼鐵行業議員小組的50名成員7月初致信財長蓋特納,要求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 S)調查中國鞍鋼在其與美國鋼鐵發展公司合資公司中的投資,是否可能妨害美國的國家安全,這一要求隨後得到了美國鋼鐵協會的支持。
  張曉剛説,他聽到這個消息時,第一反應是感到“不可思議”。“我感到很費解,為什麼號稱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美國,又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還是會把政治和經濟混淆起來?”他坦言,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商業行為,鞍鋼只是一個佔比不到20%的小股東,並不參與管理,和美國50個議員提出的“危害國家安全”和“技術泄密”根本不相干。
  “我想説明的是,鞍鋼參與這個項目建設的是普通的螺紋鋼廠,對於螺紋鋼生産技術,20年前鞍鋼就具有了世界頂級的技術水平,而且螺紋鋼目前在鞍鋼已經淘汰了六七年了,所以不存在技術問題,更談不上去‘竊取技術’。”除了管理層任職外,張曉剛稱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冶金行業專家。他不僅熟練掌握鋼鐵冶金技術開發及行業最新技術,還曾任國家863、973項目專家組成員,因此他對“技術泄密”這個説法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在鞍鋼受到“抨擊”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國內外各方“聲援”。鞍鋼和中國外交部先後就此事表態之後,美國鋼鐵發展公司也為鞍鋼鳴不平。該公司發布聲明稱,鞍鋼投資佔計劃中的鋼廠建設資金比例還不到1/5,以鞍鋼可能對美國鋼鐵企業控股為名反對鞍鋼投資是站不住腳的。此外,新廠的鋼筋年産量35萬噸,與1.2億噸的美國鋼鐵市場相比,還不到3‰,因此這些擔憂“毫無根據”。美國鋼鐵發展公司的發言人稱,一些其他鋼鐵製造商企圖阻撓該公司建設全球技術最先進鋼廠的努力,這是妨礙競爭的做法。
  張曉剛告訴記者,他對項目的後期發展充滿信心。因為這個項目本身不存在任何問題,這一段不太愉快的小插曲不會影響大局。如果按照計劃順利進行,估計項目不久就將啟動。
  “這次積極的嘗試,實際上也給我們鋼鐵企業上了一課,相信隨着我國鋼鐵業國家化腳步加快,以後可能還會遇到類似的事情,需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並將積極應對。”張曉剛&&。

  解困鐵礦石鞍鋼內外發力

  與金達必合作設立澳大利亞卡拉拉礦業公司,是張曉剛掌舵下的鞍鋼另外一件令人矚目的事情,也為鞍鋼海外資源開發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6月21日,鞍鋼投資的澳大利亞卡拉拉鐵礦石項目12億美元銀團貸款協議在澳大利亞正式簽署。儘管鞍鋼國內資源供給率很高,但是張曉剛一直沒有停止在海外資源開發上的努力。
  2007年,鞍鋼與澳大利亞金達必金屬公司合資成立了卡拉拉礦業公司,共同開發澳大利亞鐵礦石資源。卡拉拉鐵礦位於澳大利亞西澳州中西部地區,現已探明鐵礦石可採儲量20億噸以上,項目建成後具備年産800萬噸以上鐵精礦的生産能力,項目總投資19.75億澳元。
  記者從鞍鋼集團了解到,除合資雙方注入資本金外,卡拉拉鐵礦石項目申請國家開發銀行組建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在內的國際銀團項目貸款12億美元解決。目前該項目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預計將在明年投産。
  鐵礦石從2005年起經歷連續上漲,被業界斥之為“瘋狂的石頭”,三大礦山依靠中國這個全球第一大進口鐵礦石市場獲得了鉅額利潤。而從去年開始,三大礦山憑藉壟斷地位單方面改變已經執行了近三十年的年度長協定價機制,改為季度指數定價機制,使得中國鋼鐵企業不得不承受史無前例的超高成本。
  也正因如此,鞍鋼2007年即着手對卡拉拉項目的並購和投資,這也是眾多中國鋼企的共同選擇。張曉剛告訴記者,目前的鐵礦石定價機制對中國鋼廠的制約是比較大的,因為中國的鋼鐵企業都在用各種方式去尋找自己的資源,但絕大多數中國鋼廠參與建設的礦山還沒有投産。只有這些礦山都投産了,供應鐵礦的能力增加了,受別人的控制才會變小。
  “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會馬上就徹底改變。三大礦山為什麼要違背市場經濟規律,違背大企業的誠信原則去‘撈一把’,因為以後可能也就‘撈不到’了。”張曉剛坦率地&&。
  海外開拓的同時,在國內的鐵礦石布局上鞍鋼也在暗下工夫。今年3月11日,鞍鋼老區鐵礦山改擴建規劃項目正式得到國家工信部批准。
  據張曉剛介紹,鞍鋼是國內自産鐵礦石比例較高的鋼鐵聯合企業。鞍鋼所在地區周邊探明鐵礦石資源量達到88億噸以上,潛在資源量可達170億噸,佔全國已探明鐵礦石儲量的13.04%。
  但是不可否認,鞍鋼現有礦山已進入産能衰減的高峰期,礦山生産能力的接續已成為制約鞍鋼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按照鞍鋼總體發展戰略,從2007年起,鞍鋼礦業公司開始研究、設計和制定《鞍鋼礦業公司鐵礦山建設規劃》,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戰略意義的規劃體系。據介紹,通過前期建設産能的釋放和新規劃項目的實施,在補充老採區生産能力消失的前提下,到2015年,即在“十二五”末期,鞍鋼鐵礦石年産量將達到6200萬噸,鐵精礦年産量將達到1800萬噸以上,分別比現有規模增加1700萬噸和300萬噸。到2020年,鐵礦石年産量將達到9200萬噸,相當於在現有規模基礎上翻一番。
  “鞍鋼開發國內鐵礦石近二十年,實際上盈利的並不多,因為開發和選礦成本高,只是近幾年因為國際鐵礦石價格高,才顯現出鞍鋼自産礦石的優勢和價值,而鞍鋼通過這麼長時間的礦山開發,採選技術達到國內甚至國際一流水平,也為企業的生産成本降低做出了巨大貢獻。”張曉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實際上,在三大礦山不斷“逼宮”的情況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出國家應對國産鐵礦石開發&&扶持政策,加大國內礦山的開發力度,增加資源供給,使國産礦供應比例達到40%以上,以減少對外依賴。鞍鋼的資源和長期積累為其長遠發展又“加分”不少。
  對於鐵礦石市場機制未來的走向,張曉剛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鐵礦石市場不管用指數,還是用長協機制來定價,大家一定要遵循市場的規律,遵循作為産業鏈的上下游應該有的合理分配。如果鋼鐵企業巨虧,資源企業暴利,這不是正常的上下游的關係。
  “按道理來説,大家之所以能形成産業鏈的道理就在這裡。産業鏈連在一起是打不破的,缺了你,他就會死掉,但現在就因為壟斷就帶來了一邊倒現象,我相信市場經濟最終的結果是買方市場,所以市場經濟的完善和大家最終博弈的結果就是走向市場規律。”張曉剛説。
  他告訴記者,在鐵礦石問題上,目前鋼鐵企業也在嘗試各種方式,希望可以改變“受制於人”的局面,但是我們離目標還是有差距。其中不可忽視的根結在於,我國鋼鐵産業集中度太低。

  産業重組應該重視效率

  “不要為了做大而做大,因為做大不一定就是做強。”這是張曉剛對記者説的一句話。
  歷時近兩年,攀鋼與鞍鋼的重組方案終於在日前獲得國務院國資委正式批復。按照方案,通過國資委層面劃撥,雙方將聯合組建一家新公司,並作為母公司控股攀、鞍兩家集糰子公司,預示着一個全新的鋼鐵集團已經步入人們的眼眶。
  從重組攀鋼來看整個行業,張曉剛自己的判斷是,這三到五年是中國鋼鐵重組力度最大的幾年,因為鋼鐵産能過剩的現狀,這個時候産能重組和過去的意義都不一樣。
  “但是不要為了做大而做大。”張曉剛説,“如果把做大當成目標,那會有很多誤解和損失。”他坦言,像鞍鋼這樣發展歷史比較悠久,歷史包袱比較沉重,勞動生産力仍然比較低的企業,代表着鋼鐵工業現在面臨着典型問題,因此更重要的是提高競爭力,而不是提高規模。
  這也是張曉剛帶領的鞍鋼在重組決策中重要的原則。“我們需要不斷發展和壯大,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整合只是其中的一種途徑。”
  談到鞍鋼和本鋼的整合,張曉剛坦率地告訴記者,不同的企業在重組後面臨的挑戰是不一樣的。像鞍鋼和本鋼這些老的企業,也都面對着相同的挑戰和問題,所以重組後的壓力會更大。“我需要考慮的是,大家走到一起重組,更重要的是資源共享,協同效應更好地産生出來,把資源的配置能夠變成企業的競爭力,和企業對股東的回報,並且帶來幹部職工收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們鞍鋼這樣的企業在重組後要完成的使命,和我們面對的挑戰和任務。”張曉剛説。
  至於會不會有一個到兩個超億噸的企業,在張曉剛看來,這個對中國不是特別重要。有的時候如果規模一下子做得很大,會面臨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各種各樣的任務,搞不好會消化不良,因此應該從企業自身條件和發展角度來審慎判斷。
  “鞍鋼不會追求在中國做一個老大,我們不感興趣。”張曉剛&&,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重組的價值如何去創造,重組的效果怎麼去體現,怎樣去給股東、客戶、社會去創造價值。這是我們重組最重要的地方。張曉剛判斷,隨着中國市場化的重組,中國市場化規則的完善,中國鋼鐵企業也在調節過程中不斷地重組,今後的重組必然會從目前的省內重組、央企重組逐步轉向市場化。
  説到鋼鐵行業淘汰落後,張曉剛從不認同“國退民進”的説法,他告訴記者,中國現在處在這個階段裏,大家發展得參差不齊,我相信再有若干年,中國留下的企業,應該是有代表性的。當然這種企業不一定是國有企業,或者是央企,可能是地方企業、民營企業或者合資企業,應該是優秀的企業進,落後的、劣質的企業出。
  “判斷市場是最難的事情,我認為判斷準也是‘蒙’的,”張曉剛風趣地回答了記者提出“鋼鐵後期市場怎樣”的問題。他&&,目前鋼鐵行業面對的挑戰是正常的,因為就目前中國鋼鐵産能來看,過剩確實是存在的。
  張曉剛坦言,由於去年的金融危機,中國的持續政策拉動作用,和一些超前消費,使得很多行業處在大量消費的過程當中,所以原材料需求就超過了實際應該的需求量,因此産能過剩的行業直到今年五、六月才顯現出來了。主要表現就是需求減少,包括房地産、汽車、家電這樣一些很重要的鋼鐵消耗行業,都出現了需求的問題。
  “根據目前的市場需求看,七月份可能將有超過六七成的企業虧損,如果後期需求跟不上,這種情況還會惡化。”張曉剛説。
  在張曉剛眼中,中國鋼鐵行業面臨的挑戰,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産能過剩會在虧損、微利,這樣的狀態裏交叉過渡。

 

  相關稿件
鞍鋼股份38億興建福建冷軋鋼板廠 2010-02-01
國內最大燒結機煙氣脫硫裝置在鞍鋼使用 2010-01-11
鞍鋼2009年鋼鐵産量創歷史最好水平 2010-01-11
胡鞍鋼:穩健調整計劃生育政策 穩定未來人口規模 2009-11-26
鞍鋼17項創新成果入選中國企業新紀錄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