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着世界盃的激烈開戰,彩電市場颳起了一股3D旋風。毫無疑問,3D電視將為彩電業帶來結構性變化,引發從接收終端到節目傳輸、設備存儲再到節目製作的整條産業鏈變革。如今,日韓彩電企業已經快速進入了3D賽道,在技術標準、內容運營等所有領域展開了圈地運動,中國彩電業在3D時代正面臨着被邊緣化的危險。 當前主導彩電産業發展的有兩條主線:一是顯示技術的升級,比如由傳統顯像管技術到平板顯示技術,由平面顯示到立體顯示;二是播放內容的開放性,隨着互聯網接入電視,消費者收看的節目越來越豐富。互聯網與3D是推動電視發展的雙引擎,互聯網的接入放大了電視節目庫,而3D則改變了內容的顯示方式,顛覆了原有的産業形態,3D電視的普及意味着當前彩電産業鏈的整體切換。 隨着3D電視的興起,單純的硬體在産業競爭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包括技術標準、軟體設計、內容製作等在內的“軟實力”間的較量。全球彩電企業關於3D的競爭,絕不僅局限在電視終端上,而是聚焦在整個後&體系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全産業鏈的戰略布局,成為企業獲得未來話語權的關鍵因素。顯然,日本和韓國的彩電企業,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戰略布局。 在生産要素高速流動的今天,全球彩電産業利益的分配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技術、標準等高級要素成為競爭主體,其它要素則成為依附性的生産要素,這成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現在,3D電視標準已經成為全球彩電企業的主戰場,日本經濟産業省已決定制定3D影像有關標準,並準備在全世界普及日本的標準,這實際上是為日本3D顯示硬體及軟體的發展鋪路,通過設定標準讓其産品在全球暢通無阻,同時也通過標準門檻將其他企業擋在外面。 未來彩電業必將進入以節目內容為主體的發展階段,電視硬體只能是長長産業鏈條上的一個環節,而電視的網絡化也只是提供了輸送電視內容的通路,關鍵在於輸送什麼內容。在內容控制方面,日本和韓國企業已經在悄悄布局3D內容製造和運營,通過對3D內容的推廣,加速顯示硬體和傳輸設備的升級。 作為日本電子消費者領域的龍頭企業,索尼在電影、音樂、游戲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內容産業資本,先後成功並購了哥倫比亞公司、米高梅公司,掌握了播放內容製作的主導權,今年又與探索傳播和IM
A
X公司建立了首個專門的3D電視網,從而具備了3D節目內容傳輸的控制權。於是,索尼就形成了一個覆蓋3D影視內容製作、節目傳輸、內容接收終端以及外接設備的全産業鏈戰略架構。 在日資彩電企業大力推進3D産業的同時,韓國企業也在3D電視市場的內容和自身實力建設上緊隨其後。三星電子與美國的國際動畫片公司夢工廠達成合作關係,之後組建了負責製作3D內容和海外宣傳的專業隊伍,短時間內將大量確保3D內容供應。LG電子也同韓國國內的衛星廣播企業skylife結成戰略合作關係並積極拓展3D內容産業。 其實,在3D産業鏈中,美國的角色更不容忽視,日本和韓國雖然是彩電大國,但美國是節目大國,尤其是好萊塢,3D的普及必須要有內容的配套,內容實為推動3D電視普及的核心,所以日韓這兩個電視大國都不約而同地與節目大國美國的一些企業走到了一起。就像電影《阿凡達》一樣,美國可以在全世界推廣3D影視作品,既啟蒙了全球消費者對3D的認識,又加速了顯示、傳輸設備的升級換代。 在全球3D産業布局中,反觀中國彩電企業,還僅是將3D作為一項電視附加功能,既沒有技術標準的保障,也沒有內容運營的支撐。為了應對3D浪潮的到來,國家要對相關3D産業進行引導,彩電企業要制定自己的3D顯示相關標準,並通過標準使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動起來,同時要從技術研發、運營模式上進行變革,構建覆蓋內容、傳輸、接收終端以及外接設備的全方位産業鏈,只有這樣,中國彩電企業才能更好地應對新一輪的産業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