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打電話和發短信,一個小小的手機,還能做什麼?煮飯、開門、開路燈、當導游、看病、甚至種地……這些我們無法想象的事情,卻已經悄然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記者日前親身體驗“感知中國”(蘇州)應用中心項目時發現,繼互聯網之後信息技術的又一次革命——物聯網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之火已經由中移動等電信運營商悄然點燃,這項技術將廣泛應用於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智能家居、醫療健康、食品追溯等眾多領域。但與此同時,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我國相關技術能否支撐物聯網時代的到來還在觀望中,能否出現一套較為優越的、統一的技術標準至關重要。
政務、生活——物聯網統統管起來
當記者走進“感知中國”(蘇州)應用中心項目體驗大廳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感知政務”區域。在這裡,參觀者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政務公開、城市管理、服務業等領域廣泛開展信息化應用示範項目建設的情況。 在演示中,記者看到,交警在執勤的時候,只需要拿一個特殊定制的手機,用手機把車輛照片拍好,送傳回後&,即可以對車輛信息進行核對並進行處罰;公共事業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在巡視時,如果發現那裏的路燈需要打開或管理,可以馬上通過手中的手機發短信傳到後&來,前後用時不過幾分鐘……“物聯網能夠加強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共享,完善數字化城市管理;推進平安城市、電子政務、智能交通等應用”中國移動江蘇公司蘇州分公司總經理陳煒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在“感知生活”區域,記者看到了最貼近百姓的“衣、食、住、行、文、購、閒”七件事兒的解決方案。比如,如果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上學情況,也可以求助於物聯網,因為學生到校和離校時都需要刷卡進行考勤,而這個信息會馬上通過手機短信發送到家長手機上。如果你回到家發現錢包不見了,依靠物聯網,你就能搜尋到錢包的準確位置。在烈日炎炎的夏日,當你衝進一家便利店準備買一杯飲料時,飲料機馬上體貼地送上你最愛喝的冰紅茶,而且濃淡恰好符合你的嗜好。洗衣服時不知道什麼質地的衣服該用什麼樣的洗劑和水溫,沒關係,衣服會主動告訴洗衣機…… “在生活方面,物聯網能夠推進數字社區、數字醫療、遠程抄表、遠程教育等應用”陳煒説。她告訴記者,其中她本人最關注的物聯網生活應用之一就是“吃”——“物聯網的某些領域已經在食品中運用,只是大家還沒有意識到它屬於物聯網的範疇,如基於物聯網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統,真正做到了給食品做‘身份證’。”據了解,以後我們的食品外包裝上會有一組二維碼,消費者只要把包裝上的二維碼用手機拍下來,通過手機中的二維碼識別軟體,就可以看到該食品的名稱、生産和保質日期、詳細産地等內容。 除了“感知政務”“感知生活”以外,物聯網還有一大應用就是“感知企業”。在這方面,蘇州移動提出的是加快企業與重點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推進車輛定位、無線POS、視頻監控、自動報警等應用。據悉,目前世界500強企業有140余家落戶蘇州,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近8000家,應用前景廣闊。
下一個萬億級通信業務起步中國
專家指出,物聯網的核心依然是互聯網。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通過將射頻標籤嵌入各個物體,借助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儀、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信息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有了物聯網,互聯網時代人與人隨時隨地交流,將擴展成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隨時隨地交流。在物聯網時代,人們目前的生活方式將得到極大程度的改變。 由於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物聯網成為2009年信息技術界最熱的概念。研究機構指出,全球範圍內物聯網産業的整體規模2010年將達2800億美元,約為2006年時的11倍,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9%。美國諮詢研究機構福裏斯特研究公司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聯的業務所帶來的産業價值是現有的人人互聯的産業價值的30倍,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 陳煒指出,我國在物聯網技術方面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總體上畢竟還處於起步階段,2010年4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負責人在首屆物聯網應用高峰論壇上&&,為推進物聯網産業發展,我國將採取有關措施支持電信運營企業開展物聯網技術創新與應用,在如是背景下,這樣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由蘇州移動等運營商率先在國內展開了實踐。
瓶頸在於技術,挑戰在於標準——物聯網
據業內專家介紹,物聯網産業鏈的4個環節——標誌、感知、處理和信息傳輸,分別對應射頻識別、傳感器、智能芯片和無線傳輸網絡4個領域的技術。歐洲智能系統集成技術平台在《物聯網2020》報告中分析指出,物聯網的發展將經歷4個階段:2010年之前射頻識別被廣泛應用於物流、零售和制藥領域;2010年至2015年,實現物體互聯;2015年至2020年,物體進入半智能化;2020之後,物體進入全智能化。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目前應結合物聯網特點,在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同時,研發和推廣應用技術,加強行業和領域物聯網技術解決方案的研發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以應用技術為支撐突破應用創新。 記者了解到,在這方面,我國是存在瓶頸的。有關專家&&,首先,IP地址資源不足可能阻礙物聯網繼續發展。因為在物聯網的世界裏,每個物體都要求分配一個唯一的IP地址,傳統互聯網的IP預計將於2011年9月枯竭,而IPv6號稱能給世界上的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IP地址。因此,從IPv4升級到IPv6的工作正在世界許多國家緊鑼密鼓地實施,可以説,IPv6的發展進程很大程度上決定着物聯網的發展步伐。 其次,作為物聯網最為重要的基礎性技術,2005年11月,中國RFID産業聯盟已經成立。2006年國家發布了《中國射頻識別(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指出應當集中開展RFID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標準。但業內人士發現,中國的RFID産業仍是一片混亂。 更多的挑戰來自於標準問題。記者在採訪中得知,物聯網未來的快速發展必須依託一套統一的、可操作的技術標準。因為物聯網發展過程中,感知、信息處理和傳輸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大量技術,這些技術可能採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如果標準不一樣,物體和物體間溝通不起來,何談組成物聯網呢?”南京郵電大學博士生導師楊震説,這也是為什麼歐美等國家都想儘早推出自己的標準的原因之一。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指出,我國目前亟待加強物聯網國際國內標準,保障發展。做好頂層設計,滿足産業需要,形成技術創新、標準和知識産權協調互動機制。面向重點業務應用,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究,建設標準驗證、測試和倣真等標準服務平台,加快關鍵標準的制定、實施和應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整合國內研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動國內自主創新研究成果推向國際。 據悉,目前運營商的物聯網標準有的來自中國移動有M2M計劃,有的來自中國電信的物聯網實驗室,還有的基於中國聯通的手機刷卡計劃。我國物聯網發展的標準最終花落誰家,目前還尚未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