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輸電全國聯網待提速
    2010-05-31    作者:記者 蘇萬明/濟南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我國西北至華中電網首條“雙車道電力高速公路”——國家電網500千伏陜西寶雞—四川德陽直流輸電工程日前投入使用。投運後按照300萬千瓦的聯網輸電規模,日供電能力將達到7000萬千瓦時,可有效緩解當前西南旱情嚴重的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新華社記者 毛海峰 攝

    依託特高壓技術,變輸煤為主的能源輸送方式為輸電輸煤並舉,加快有關部門審批進度,建設全國聯網的“電力高速路”,正成為部分業內人士的共識。
  “往後幾年,隨着經濟發展,山東等沿海地區電力供需矛盾將呈現日益嚴峻態勢。”國家電網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發展策劃部電網前期處處長李雪亮説。
  有關人士認為,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的重要時期,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力需求將保持較快增長的態勢,預計到2020年,我國用電需求將達到7.7萬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將超過16.5億千瓦。現有以500千伏為主網架的電網發展模式,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供給的要求。
  因此,加快發展特高壓電網,以大型能源基地為依託,建設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構成的特高壓電網,形成電力“寬帶網絡”,促進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實現電力的大規模、遠距離、高效率輸送,是在全國範圍內構建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途徑。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説,電氣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且未來幾十年內,我國經濟仍將快速發展,當前,國家應該超前規劃,加快推廣引進外電戰略,加快有關部門和環節的引進外電項目審批進度,將能源輸送方式從輸煤變為輸電為主、輸電輸煤並舉。
  據了解,德國已經開始在海上建立風電場,一些歐洲國家也在北非建立太陽能、風能電廠,通過長距離輸電方式供給本國。“我國特高壓電網技術實現了實用化,技術水平世界第一,更應該借此優勢大力發展外電戰略。”胡兆光説。
  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楊列鑾認為,從長遠看,建設特高壓電網,大力實施“外電入魯”戰略,不只是山東一個地區的事情。我國電力工業發展方式應加快轉變,不能再沿襲單純增加鐵路運力疏通能源的思路,而應盡快將全國聯網的特高壓電網建設提上日程。
  楊列鑾説,如果我國建立起全國聯網的高速能源輸送通道,電網能夠像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一樣發達,把單純的運煤改成輸電,將大大減少電煤運輸環節,降低能源輸送成本,化解煤電油運惡性循環難題,從而保障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的能源瓶頸,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傾向於認為,應該建設特高壓電網,打造能源輸送的“電力高速路”,使輸電成為繼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和管道運輸之後的“第六種運輸方式”,優先發展輸電的能源運輸方式,降低煤炭開發和運輸的環境污染。據有關人士測算,如果順利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樂觀估計,到2020年,我國煤炭集中的山西、陜西、蒙西“三西”地區輸煤輸電比例可望達到4:1。
  “特高壓輸電技術還應該加快推廣,進一步形成規模效益。”楊列鑾説,正因為當前我國僅有一條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正式運行,還形不成規模,業界部分人士對特高壓輸電的優越性還不能形成全面充分的認識,這種狀況應該盡快改變。
  許多業內人士還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也應該進一步加快特高壓輸電的建設步伐。特高壓輸電工程投資多,工程量大,牽涉部門廣,程序比較複雜。據了解,建設一條特高壓輸電線路,需要電網部門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搞好規劃,委託中介組織開展環評等工作,然後向有關部門遞交《關於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申請》。有關部門同意開展前期工作之後,還需要環保、國土、水利、規劃、住建等部門審批環評、水土保持、土地徵用等相關報告,再由有關部門最後核準,才能正式開工建設。
  相關稿件
國家電網投鉅資建設特高壓輸電工程 2009-07-08
首條百萬伏級特高壓輸電線路工程全面放線 2008-05-27
中國首條特高壓輸電線路湖北段架線施工 2008-05-06
“特高壓輸電是中國人的驕傲” 2007-12-24
劉振亞:中國特高壓輸電取得六方面進展 200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