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4-15 作者:記者 何豐倫 戴勁松/武漢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從最近20年來全球汽車企業發展的現狀來看,經歷了從上世紀90年代的並購,到區域市場互補的階段,不同階段的發展,凸顯一個基本規律:片面貪大圖強的“合併”,往往容易造成嚴重的“消化不良”,最終導致並購“熱戀”演繹為“無奈分手”。只有將文化與市場密切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成功的兼併重組。 上世紀90年代,汽車産業內曾經一度出現過未來非300萬輛産量規模才能在未來生存的理論。在這一思維方式指導下,寶馬1994年收購了英國最大的汽車集團羅孚汽車集團;福特收購了英國的阿斯頓-馬丁跑車、捷豹、沃爾沃、路虎等豪華品牌成立PAG集團;1998年,戴姆勒與克萊斯勒聯姻。 然而,這三大在當時享譽一時的收購案例,在經過10多年的市場檢驗後,紛紛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2000年,虧損40多億美元的寶馬最終壯士斷腕,出售了羅孚;2010年,PAG集團正式瓦解,福特在這場收購並出售馬丁、捷豹、路虎、沃爾沃這些汽車品牌的損失超過85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階梯,也讓奔馳損失不下150億美元。 其實,重組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德國大眾與奧迪、斯柯達的合併;標致和雪鐵龍的聯姻,雷諾與日産的重組,都是其中的典範之作。究其原因,就在於明確了各自的“領頭羊”,産品品牌實現了“雁行陣群”,在各自的市場中沒有明顯的“品牌內耗”。以大眾合併奧迪、斯柯達、法比亞為例,奧迪屬於説一不二的高端品牌和運動品牌,大眾、斯柯達和法比亞都屬於中低檔品牌,但斯柯達屬於東歐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品牌,西亞特則屬於南歐和南美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品牌。無論是市場認可度和競爭度來説,都成功地避免了內耗。 雷諾和日産的情況類似,雷諾以歐洲市場為核心,日産則專注亞洲市場的開闢,雷諾對亞洲市場的滲透側重利潤率較高的高端市場,日産對歐洲市場的滲透同樣更強調利潤率。 常年研究企業文化的專家、復旦大學博士鄭維寬認為,汽車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羅孚的“海盜船”在中國文化中有着“一帆風順”的認同感,因此,上海汽車引進的這一品牌,就能夠迅速找到準確的市場定位;而雪佛萊汽車的“十字架”,由於含有強烈的基督教救贖意味,在歐洲和北美、南美佔有率很高,但在中國則因為與救護車的標誌一致,導致相當長一段時間銷售艱難。鄭維寬説,品牌的認可尚需苦心經營,汽車行業的重組兼併更需要文化的深層滲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