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3-30 作者:記者 傅勇/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發達國家家電市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我國家電市場在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刺激下,實現了平穩增長。國家一系列的擴大內需政策給家電企業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今後企業怎樣進一步深挖內需市場?《經濟參考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家電産業問題專家羅清啟先生。 《經濟參考報》: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家適時推出了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刺激政策,如何看待這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 羅清啟:這些刺激內需政策實質上是國家開出的經濟“藥方”,非常有現實意義。中國是一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分明的國家,政府針對城市與農村分別做出了不同的應對:在農村地區,開展“家電下鄉”,提高農村市場家電産品普及率;在城市地區,通過“以舊換新”補貼刺激城鎮用戶對新家電的需求。從當前的實施效果看,這兩項政策的拉動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其他國家的家電消費市場在萎縮,而我國家電消費卻平穩增長,這對保持家電産業活力、維護産業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濟參考報》: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出口一直是我國家電業的重要支柱。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家電企業的産品出口受到影響,我家電企業開始轉向國內挖掘內需市場,這一轉變對企業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羅清啟: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區別非常大。一些家電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方式是按照國外訂單進行生産,是別人送來的訂單;而要真正地開發國內市場,首要的就是要創造訂單,這要求企業不能只製造産品,而且要創造需求,這是對國內家電企業的最大考驗。 市場需求處於不斷變動的過程中,誰能在市場競爭中準確洞察消費者當前以及潛在的需求,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先機。企業在參與家電下鄉、以舊換新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沒有準確把握需求的産品就是庫存,高危庫存對企業的傷害勝過國際金融危機。 《經濟參考報》:國家提出了擴內需的政策,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需”,您認為企業怎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呢? 羅清啟:對企業來説,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是一項高科技,系統地感知、收集、分析消費者需求體現了企業的本質競爭能力。擴內需政策首先要求企業要了解、洞察市場需求,如果再用原有的組織架構來應對當前的市場需求是很困難的,我們現在看到一些企業一參與家電下鄉就出現了原材料、産成品庫存等問題,原因就在這裡。 企業要準確地把握變動不居的消費需求,就需要構建能夠準確獲知消費需求變動的“神經系統”。企業與消費者的觸點不再是單向信息投遞,還要把消費者的需求收集上來,讓營銷渠道成為信息交互的雙通道,實現企業與消費者感知的“零距離”。 《經濟參考報》:企業除了要獲知消費者的準確需求外,還應該具備怎樣的核心能力才能保持持續健康發展? 羅清啟:企業的競爭力來自於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了研發、供應鏈管理、製造、流通管理等諸多環節,這是企業能夠快速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廚房系統”。長期以來,中國家電業一直缺乏核心技術,導致整個産業在全球分工中處於末端,産業增值空間狹小。中國家電企業要利用這次危機帶來的機會快速構建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完整的基於技術研發、應用的工業創新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在國內市場保持快速增長,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經濟參考報》:國家&&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後,我國家電企業的業績明顯好轉,您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羅清啟:從當前國內家電企業公布的2009年財報數據來看,大多數企業都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但這基本上是國家刺激政策帶來的效果,並不能完全反映企業自身的競爭實力。今後像國際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形勢變動會伴隨企業的發展,企業的發展不能總寄希望於國家政策,更應該放在自身能力的提升上。 我個人認為,今後家電企業進一步挖掘內需市場最大的障礙是落後的運營模式。今後的企業必須要由原先被動的供應鏈管理,發展到今後的主動式管理供需鏈,在用戶、流通、企業和上游供應商之間建立一條無障礙、高質量滿足需求的超導供需鏈,讓整條供應鏈隨“需”而變,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克服外界環境變化對自身經營的影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