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青年不必“蝸居”也不做房奴
    2010-02-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該如何評價“蟻族”現象?國外有沒有“蟻族”?為了解開這些疑惑,《中國青年報》專門進行了採訪報道。
  近日,該報記者對美國華裔青年和在哥倫比亞的中國交換生進行了訪談,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國外城市化對青年人就業的影響以及他們在國外大城市的生活成本。
  祖籍台灣的Jason畢業於聖地亞哥州立大學,本科,專業是物理。Jason介紹了理科生在加州的就業前景,並給記者算了一筆美國畢業生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經濟賬。
  Jason畢業後一直在美國西海岸大城市聖地亞哥工作並常住。據介紹,青年人平時的日常開銷方面,由於美國的食品不算貴,去普通飯店吃一頓飯,一個人最多20美元,如果是吃快餐,大概只要四五美元。如果自己在家做飯,一週採購的花銷大約60到100美元。買衣服也很便宜,在加州,商店有很多打折機會,打折的LV、PRADA以及TOMMY、NIKE等品牌,十幾二十美元就可以買到。衣食的花費並不會造成大的生活壓力。
  與中國國內大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同,房租在聖地亞哥也比較高,一個單人公寓大概月租要900美元。Jason和他一個同學合租了一個帶海景的公寓,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租金1600美元一個月。房租的支出大概佔他們每月薪水的1/3。而在北京,這個比例要高一些。“如果是在美國小城鎮,一套兩居室的房子只要600美元左右,地區差異在美國還是相當大的。”
  “交通方面,公共交通雖然不像中國國內那麼發達,但是私家車基本人手一輛,美國中産家庭的標準是兩輛車。在加州,二手車的交易非常活躍,車價極低,3000到4000美元就可以買到一輛非常合適的車。”
  Jason説,美國人並沒有把買房子當作人生目標,更不會把房子和婚姻套在一起。美國青年人更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追求快樂。美國很多夫妻都住在租來的房子裏,女方不會覺得男方必須要買一套房子給她才可以結婚。如果雙方想買房子,很多時候是因為家裏人口多了,當爸爸媽媽了,需要更多的房間。
  “有些人認為買房不划算。”在加州聖地亞哥,如果要買套兩三層樓的小別墅,大概需要50萬美元,如果是靠海的好地段,至少要90萬美元。再加上美國現在實行産權稅,就是每年對有房産的人徵稅,稅率是2%。如果一家人擁有一套50萬美元的房子,那麼他們每年還要繳1萬美元的稅,一直繳到老死。而前面説過,租一套房一年也就一兩萬美元。這樣算來,買房和租房花費沒有太大差別。當然,這是年輕人的計算方法,對中老年人來説,還是會考慮買房。
  與北美大陸相對應的南美洲,多數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更加類似。據在哥倫比亞做實習交換生的中國政法大學學生陸琳觀察,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並沒有出現類似北京的畢業大學生低收入聚居村。陸琳分析,哥倫比亞的大學幾乎不提供學生宿舍,所以大多數學生高中畢業後都選擇在家鄉上大學,或者説就近入學。因此,在哥倫比亞因上大學而帶來的人口遷移並不多,而這種遷移卻是中國年輕人融入大城市的主要途徑。
  “其實,我覺得國內的蝸居現象主要是針對考入大城市學校的畢業生,以及畢業後在大城市工作的外來學生。對於在本城市上大學的學生們來説,蝸居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無論薪水多低,或者房價多麼昂貴,最起碼有自己的家,可以‘居’一下,而不至於蝸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哥倫比亞,能考到大城市的外來學生,除了成績優異以外,通常家庭條件也不錯。既然外來學生沒有便宜宿舍住,那麼到大城市上學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自己要有能力租房。加之哥倫比亞的房租也很貴,當地政府對於學生又沒有任何補貼和優惠政策,交通費、醫療費、保險費用都是按照成人標準收取,所以能來大城市上學的基本都是家裏經濟條件不錯的學生。如果這些學生畢業後留在大城市工作,一般家裏也會出錢在大城市購置房産。
  在哥倫比亞,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都能找到白領工作,比如在銀行、外貿公司等工作。陸琳認識的大學畢業生最基礎的工作是在“呼叫中心”做接線員,但也不是一般的接線員,而是有特別的語言和知識要求。
  但大學畢業生要靠自己的能力買房,也必須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也有很多青年用貸款的方式購房。
  相關稿件
寧當租客不“蝸居” 2010-01-28
蝸居年代,有多少“忽悠”可以重來 2010-01-05
40歲後再買房 2010-02-01
抵禦高房價最好辦法是租房不是買房 2010-01-12
買房是穩賺不賠的投資方式嗎?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