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內多晶硅行業興起投資熱潮,規模極速擴張。然而記者近日在部分光伏産業調研發現,這一行業存在産能虛擬過剩、産品質量不穩、成本居高待下的三大尷尬局面,身陷大而不強的窘境。
建成産能過剩 産品産量不足
記者調研發現,2006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對多晶硅的投資逐步升溫,截至目前已建成産能接近5萬噸。然而,受建成産能難以達産、成本過高和産品質量不過關的困擾,多晶硅建成産能與合格産量出現巨大反差,全行業出現“産能虛擬過剩”。 記者調研發現,目前我國已宣布投産的多晶硅千噸級以上大型項目主要有:江蘇中能18000噸産能、江西賽維5000噸産能、洛陽中硅3000噸産能、青海亞洲硅業1000噸産能、揚州順大1500噸産能、寧夏陽光1500噸産能、河北英利3000噸産能、浙江中寧硅業1500噸産能、以新光硅業為首的四川省6個項目13000噸産能。上述項目的累計産能已達到47500噸。與此同時,內蒙古、四川、河南、雲南等20多個省區正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産線,總規劃建設規模逾10萬噸。 中電光伏是我國主要的電池片生産企業之一。該公司副總經理楊方介紹,今年估計中國消耗多晶硅將近3萬噸。當前技術水平下光伏産業對多晶硅的需求約為7.5公斤/千瓦。今年我國的光伏電池組件産量約為2600兆瓦,消耗多晶硅約19500噸。除組件外,中國企業直接出口了大量硅片和電池片,消耗多晶硅10000多噸。“儘管國內多晶硅産能早就超過了下游企業的需求量,但實際産量不足。國內電池片生産環節所消耗的多晶硅中,進口産品仍佔有相當比例。” 江蘇中能是我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産企業之一。該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解釋:“目前,國內量産的多晶硅項目絕大多數採用改良西門子法,類似於大型化工企業,投産和達産完全是兩回事,運行一年半後能達産就不錯了。除了2008年以前投産的少數幾個項目今年達到60%-80%的達産率外,其他去年投産,甚至一大部分是去年下半年或年底投産的項目就沒有多少産量。” 目前,江西賽維5000噸多晶硅所在地的江西新餘市電力部門透露,這一項目投産後的用電量還不到設計用電量的1/10。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亞洲硅業、陽光硅業的生産線運行的也並不順利,量産的多晶硅還沒有出現。再加上成本與市場銷售價格倒挂的項目為減少虧損停産或減産,去年我國的多晶硅産量將不會突破15000噸。
質量不穩定 下游企業偏好進口料
産品純度與穩定性是多晶硅最重要的質量指標。當前,我國多晶硅行業存在産品純度不足及質量不夠穩定兩大問題。因存在産品質量問題,下游企業能夠認可的國産多晶硅料在實際産量的基礎上還需再打折扣。 中電光伏副總經理楊方介紹,日前公司使用進口多晶硅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國內多晶硅料純度不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純度要求達到6N(99.999%),而一些國內中小型生産廠家的産品純度只有4至5N(99.9%) 此外,國內新的多晶硅生産企業對産品純度的穩定性控制不足,有些企業的大部分産品雖能達到純度要求,但不同批次産品間純度不夠穩定,在調試生産期的産品也往往質量不穩定。德國瓦克、美國MEMC等歐美老牌多晶硅生産商提供的多晶硅在這方面明顯優於國內企業。 楊方説,2008年10月之前,因多晶硅價格畸高,國內涌現出了很多年産能僅數十噸的多晶硅廠家。這些小廠的産品質量很不穩定,去年多晶硅供不應求時,中電光伏也曾採購過以國産多晶硅為原料的硅片。“現在硅片供應充足後,大部分小廠的産品已被從採購清單中篩除,太陽能光伏電池要求有20年以上的穩定發電期,我們還是更信賴進口硅料。” 河北晶龍集團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拉制企業。該集團董事長勒保芳介紹,在以多晶硅為原料生産單晶硅中,國內多晶硅産品與進口産品在純度的穩定性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質量較差的國産多晶硅要反復拉制兩三遍單晶,才能滿足需求,而進口産品只需拉制一遍。 據了解,影響多晶硅純度的主要因素有生産原料三氯氫硅的純度以及生産過程中對管道和還原爐等反應容器中雜質的控制。一方面,我國多晶硅生産線在建設技術水平和裝備質量控制上還存在問題;另一方面,我國建成的“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産線還缺乏穩定長周期運行的管理經驗和人才儲備。
價格危局已現 成本競爭力亟待提高
自2008年10月以來,國際多晶硅價格從400多美元/公斤瘋狂跳水至當前的約60美元/公斤,且還在下降。當前的多晶硅價格已突破國內少數中小企業的生産成本,今年全行業恐將陷入價格困境。 江蘇光伏協會秘書長魏啟東介紹,當前,我國多晶硅行業大型企業的成本約為35美元/公斤-50美元/公斤,少數中小企業的成本高達70美元/公斤-80美元/公斤。國內企業的成本劣勢主要是“一低兩高”造成的,即原料利用率過低、生産能耗過高、設備折舊費過高。記者在河北的採訪中,就了解到保定、張家口等地的一些中小型多晶硅企業已經停産。 河北英利副總裁劉耀誠介紹,多晶硅從前年的供不應求到去年的總量過剩,主要是國際上德國瓦克、美國海默洛克等七大廠擴産在去年到位,亞洲兩個萬噸級大廠——江蘇中能和韓國的OCI産量開始釋放。此外,金融危機下,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一度低迷,直接導致多晶硅需求增長低於預期。當前,全球多晶硅實現了供需平衡,並顯現過剩苗頭。 中電光伏、河北英利等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的龍頭企業分析認為,供需關係逆轉下,多晶硅價格戰已在所難免。歐美多晶硅生産巨頭德國瓦克、美國MEMC的生産成本僅有15美元/公斤-20美元/公斤,且在擴張産能。今年,多晶硅價格肯定會再創近幾年來的新低,降至約50美元/公斤幾成定局。 呂錦標介紹,多晶硅産能過剩是結構性過剩,那些系統效率低、能耗高、成本高過市場價格的項目不可能長期虧損運行。價格戰的主動權掌握在歐美及亞洲後來的幾家多晶硅生産巨頭手中,國內大多數企業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渡過行業面臨的價格危局。 據了解“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産中會産生大量副産品——四氯化硅。德國瓦克、美國MEMC等與國內企業同樣採用“改良西門子法”,其對四氯化硅可以通過閉環生産,完全實現回收再利用,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降低單位能耗。 魏啟東介紹,目前,國內僅少數企業掌握“改良西門子法”閉環生産工藝,且耗能高於國外。同時,在多晶硅大型節能還原爐及控制系統等關鍵設備上還需高價引進國外産品。“打造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多晶硅行業,一方面需要多晶硅生産企業加速對整體製備工藝的掌握,另一方面工信部、科技部等應引導裝備製造業加強對多晶硅生産設備的研發、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