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孕育新經濟增長點
下一個萬億級通信業務
    2009-09-16    本報記者:潘曄    來源:經濟參考報

    互聯網加物聯網形成“智慧地球”,是當前世界性的熱門課題。被稱為下一個萬億級通信業務的物聯網,已被世界各國當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振興經濟的重點領域。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説:“相信隨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物聯網在內,都會對整個經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物物相連天羅地網

    物聯網(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最早於1999年提出,即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信息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今年1月份,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闡明其短期和長期效益。
    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並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該戰略認為,IT産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説,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並且被普遍連接,形成所謂物聯網。
    最近,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在台灣發表演講時也提出了其物聯網戰略,他的解釋可能更容易讓人理解:物聯網時代的冰箱、彩電,都可以用手機控制,就連超市裏的一塊羊肉,也會被手機輕輕一掃之後,報上自家出自哪只綿羊的哪個部位,生前吃過那些草、喝過哪兒的水。
    業內專家&&,物聯網的實質是利用射頻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可以説,物聯網描繪的是充滿智能化的世界。在物聯網的世界裏,物物相連、天羅地網。

    下一個經濟增長點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世界信息産業的第三次浪潮。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目前,美國、歐盟、中國等都在投入鉅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朱宏任&&,我國也正在高度關注、重視物聯網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正在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
    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曾反復提及,物聯網將會成為中國移動未來的發展重點。他&&將會邀請台灣生産RFID、傳感器和條形碼的廠商和中國移動合作。據他介紹,運用物聯網技術,上海移動已為多個行業客戶度身打造了集數據採集、傳輸、處理和業務管理於一體的整套無線綜合應用解決方案。最新數據顯示,上海移動目前已將超過10萬個芯片裝載在出租車、公交車上,形式多樣的物聯網應用在各行各業大顯神通,確保城市的有序運作。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車務通”將全面運用於上海公共交通系統,以最先進的技術保障世博園區周邊大流量交通的順暢;面向物流企業運輸管理的“e物流”,將為用戶提供實時準確的貨況信息、車輛跟蹤定位、運輸路徑選擇、物流網絡設計與優化等服務,大大提升物流企業綜合競爭能力。此外,在物聯網普及以後,用於動物、植物和機器、物品的傳感器與電子標籤及配套的接口裝置的數量將大大超過手機的數量。物聯網的推廣將會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驅動器。按照目前對物聯網的需求,在近年內就需要按億計的傳感器和電子標籤,這將大大推進信息技術元件的生産,同時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
    據介紹,要真正建立一個有效的物聯網,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規模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例如,一個城市有100萬輛汽車,如果我們只在一萬輛汽車上裝上智能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個智能交通系統;二是流動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運動的狀態,必須保持物品在運動狀態,甚至高速運動狀態下都能隨時實現對話。
    美國權威諮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

    中國擁有國際話語權

    “與計算機、互聯網産業不同,中國在物聯網領域享有國際話語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中心主任劉海濤自豪地説。
    目前,我國的無線通信網絡已經覆蓋了城鄉,從繁華的城市到偏僻的農村,從海島到珠穆朗瑪峰,到處都有無線網絡的覆蓋。無線網絡是實現物聯網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安置在動物、植物、機器和物品上的電子介質産生的數字信號可隨時隨地通過無處不在的無線網絡傳送出去。“雲計算”技術的運用,使數以億計的各類物品的實時動態管理變得可能。
    而在物聯網這個全新産業中,我國的技術研發水平處於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響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研究,與其它國家相比具有同發優勢。該院組成了2000多人的團隊,先後投入數億元,在無線智能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端機、移動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擁有從材料、技術、器件、系統到網絡的完整産業鏈。在世界傳感網領域,中國與德國、美國、韓國一起,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
    業內專家&&,掌握物聯網的世界話語權,不僅僅體現在技術領先,更在於我國是世界上少數能實現産業化的國家之一。

  相關稿件
專攻電子標籤 遠望谷先手圈地“物聯網” 2007-08-29
因地震影響的國際通信業務已全面恢復正常 2007-01-31
2007年全國通信業務實現平穩快速發展 2008-01-29
手機上網收入佔近三成移動通信業務收入 2007-11-28
通信行業3G拉動效應初顯 200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