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如何根據不同資源的特點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國土資源部礦産資源儲量司司長賈其海認為,面對礦産資源缺乏的現狀,應該像重視糧食生産一樣重視礦産資源保護,要在國際大分工中調整我國礦産資源結構。
在中國國土經濟學會日前召開的“科學配置國土資源、高效推動持續發展”主題研討會上,賈其海説,要用歷史、辯證的眼光,根據不同礦産資源的各自特點進行合理利用和有效開發。過去,我國依託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加工業,為此消耗了大量資源、原材料。從世界範圍看,礦産資源豐富而且具有不可移動性。因此,在保護我國優勢礦産資源的前提下,要科學規劃、戰略布局。研究規劃時,要對現有資源進行供需總體分析,考察資源空間布局,完善稅費體制,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科學配置礦産資源,保證我國工業乃至整個國家的健康長遠發展。
據介紹,礦産資源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能源礦産,它是血液,是不可再生的,因而最重要;二是優勢礦,國家可以利用其資源優勢增加國際話語權,需要得到保護;三是我國短缺的大宗支柱性礦産,如部分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大宗礦産,可以通過回收廢舊礦實現循環利用,要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善同等認為,做好規劃對科學配置國土資源至關重要。由於缺乏科學的國土規劃,導致重復建設、浪費嚴重的後果讓人痛心。要進一步細化主體功能區的劃分,以科學規劃來規範經濟行為,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