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4月,國內首座大型太陽能光伏高壓並網電站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竣工典禮並運行發電,標誌着青海省太陽能光伏發電併入城市電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青海省是全國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今年國內名企紛紛進軍高原,搶灘太陽能産業,佔領未來綠色産業發展高地。
青海有成為西部光伏産業發展中心的潛力,但目前青海太陽能光伏産業發展仍存在諸多深層次問題,能否抓住家門口的巨大市場,實現産業突破,重在政府合理規劃、有序引導。
國內名企紛紛搶灘
今年7月,青海省政府與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太陽能光伏産業合作框架協議,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和建設太陽能電站,建成500兆瓦組件基地。
今年以來,國內一些大型企業、投資公司紛紛登陸青海,尋找青海省太陽能光伏應用市場中的巨大商機。5月,國內最大的風電發電巨頭———中國國電集團旗下的龍源電力集團公司,與青海省格爾木市政府簽下了200兆瓦的大型荒漠並網光伏電站投資協議,這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太陽能發電項目。青海省副省長駱玉林介紹説,隨着青海資源優勢的日趨顯現,投資太陽能的省外大企業過去一年時間就不下30家。
目前,在青海新能源開發中,中電投、大唐、華電等國內知名電企身影頻現,幾大電企搶灘背後,一方面與國家或將大規模啟動太陽能發電産業配額政策相關,另一方面是由於青海存在尚未規模開發的巨大市場。
近兩年,我國業內各界已經形成共識,綜合太陽能資源、土地資源、氣象、電網、負荷、地理、交通及光伏産業鏈等各種因素,青海省的光伏利用整體條件在全國最優。
目前,僅在格爾木市郊的一片區域,就聚集了華能、國電、中廣核能、中科技、國投、中國節能投資、中國水利投資等十多家大型集團公司,簽訂的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裝機總容量已達到了1500兆瓦左右。整個柴達木盆地太陽能光伏電站建設意向項目裝機容量已超過6.5吉瓦,是青海省規劃目標的6倍以上。
青海太陽能資源潛力無限
今年2月,青海省制訂下發《青海省太陽能産業發展及推廣應用規劃(2009-2015年)》,明確了青海省太陽能光伏系統開發應用的近遠期目標。規劃認為,青海有着極其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尤其是柴達木盆地更是全國光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年日照時數在3200至3600小時之間,年總輻射量可達7000至8000兆焦耳/平方米,為全國第一高值區,在相同面積和容量下,光伏並網發電量比相鄰的甘肅、寧夏多15%至25%。
“除了西藏,青海是全國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而遍佈青海省內的硅資源與太陽能資源可以直接在省內實現零距離轉變,這些優勢是其它區域無法比擬的。”青海省副省長駱玉林認為,青海成為全國新能源産業老大指日可待。
青海新能源集團董事長張治民給青海光伏産業算了一筆賬:到去年,全省光伏産值已達到4億元,預計今年可達到10億元,“十二五”期間將達到100億元。到2013年,通過與國內外光伏企業的合作,青海省的光伏産業將建成完整的光伏鏈。屆時,將帶動下游的相關産業快速發展形成産值逾700億元的太陽能産業集群,使太陽能發電量佔全省總發電量的5%。
青海省未來幾年內,將重點發展本省太陽能光伏産業。預計到2015年,青海省戶用、光電建築一體化(BIPV)、光伏照明等太陽能光伏系統裝機將達到50兆瓦,大型荒漠光伏並網電站裝機達到近1100兆瓦;2020年將建成完整的光伏産業鏈,年産值達到1000億元,成為青海省重要的支柱産業。
省內光伏産業發展面臨瓶頸
省內太陽能發電産業市場巨大,而支撐其發展的光伏産業鏈在青海卻並不完整。據青海省科技廳調查顯示,青海省當前的太陽能光伏産業仍存在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産業鏈不完整,關鍵環節缺失。雖然青海省現在多晶硅、單晶硅項目投資規模大,産能高,發展勢頭好,但因為缺少光伏電池生産製造環節,這些項目兩頭在外的困境沒有根本改變。
二是企業規模小,市場應對能力差。青海省的太陽能光伏産業尚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總體上,企業規模小,基礎弱,應對市場波動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差。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青海省部分光伏企業步履維艱,經營困難。
三是科技基礎薄弱,發展後勁不足。受客觀條件制約,青海省光伏産業的科技基礎與內地省份相比依然有非常大的差距,科技力量薄弱,高科技人才、先進的研發設備等非常缺乏。企業進入市場的産品技術含量較低,缺少自主知識産權,沒有品牌知名度,沒有核心競爭力,産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後勁不足。
如何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完善産業結構是青海省發展太陽能光伏産業的當務之急,張治民等業內人士建議:太陽能光伏應用是一個高回報、高風險的行業,在國家相關政策尚不明朗、大型荒漠並網光伏電站建設尚無先例的時期,政府對大規模的光伏投資行為應保持足夠慎重,要反復論證,加強考核和審查,避免一擁而上的盲目行為;針對産業鏈不完整、環節缺失、科技基礎薄弱、後勁不足等關鍵性問題,要制訂一攬子具體計劃措施,積極引導扶持,創造條件,加大項目招商引資、國家資金補助、引進人才、建立研發機構等工作力度,迎頭趕上國內光伏産業發展的形勢和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