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價格飆升到訂單銳減 光伏産業如坐過山車
    2009-07-22    本報記者:陳春園    來源:經濟參考報

    從價格飆升、游資涌入、項目“遍地開花”到訂單銳減、資金鏈斷裂、企業大量倒閉,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國太陽能光伏産業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變局。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只有正視現實,調整結構,尊重産業發展規律,促使産業加快升級,我國光伏産業才能走出寒冬,迎來新生。

    市場需求驟減行業苦熬“寒冬”

    光伏産業是資金密集型産業,具有高投入、高産出、高回報的産業特徵。然而,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卻造成全行業訂單銳減、價格暴跌、融資渠道中斷。國內許多光伏企業的資金鏈緊繃甚至斷裂。
    江西省政府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目前硅材料、電池片和組件價格急劇下跌,國際市場多晶硅價格已由最高點的每公斤500美元跌至每公斤120美元,跌幅達70%以上,電池片價格由每瓦3.5美元跌至2.6美元,跌幅達25%左右。國內光伏企業盈利水平驟降,實際收益出現鉅額虧損。
    金融危機還導致國際資本市場對新能源産業關注度急劇下降,金融機構紛紛控制信貸規模,風險投資機構縮減資本注入,證券市場行情暴跌。據業內分析,國內已有80%的光伏企業面臨資金短缺問題。
    此外,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價格暴跌也降低了各國發展新型替代能源的緊迫性。一些國家改變或調整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扶持政策。例如,德國、西班牙兩個國家的太陽能光伏市場佔歐洲市場的60%以上,2009年其採購計劃比上年降低了一半左右。
    融資渠道減少、市場需求萎縮、出口規模下降,資金與市場的大門同時被關上,一系列經營風險使得國內光伏企業難以喘息。江西第一家太陽能電池片生産廠家———瑞晶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丹説:“公司産量縮減了50%以上,一些買家紛紛削減預付款,收貨期限也經常延後,國內光伏企業都在苦苦支撐。”

    發展“兩頭在外”行業“腰板不硬”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球光伏電池和組件生産大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日本光伏産業並沒有受到很大衝擊。
    “日本太陽能光伏産業政策健全,光伏産品1/3的市場在國內。相比之下,我國光伏産業對外依存度高達90%以上,國際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在國內光伏行業掀起軒然大波。這種狀況必須盡快改變。”江西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高級經濟師顧世祥分析認為。
    “兩頭在外”是我國光伏産業最致命的弱點之一。我國光伏産業自上世紀70年代起步,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大投資力度,採取各種優惠政策進行扶持。2007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産量為1.2GW,佔全球總産量的28.1%,超過歐洲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一。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光伏行業90%以上原料依賴進口,90%以上産品用於出口,這就使得國內太陽能電池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賺取的只是犧牲國內能源和人力所換取到的微薄的“代工費”。
    此外,我國還只是太陽能“應用小國”,2006年底光伏累計安裝量只有80兆瓦,佔世界市場的1%;2007年累計安裝量只有100兆瓦,佔世界市場的0.8%。由於國內市場基本沒有啟動,光伏行業缺少消化産能的“蓄水池”,抗風險能力更差。
    “腰板不硬”是我國光伏産業的又一致命弱點。在全球光伏産業鏈中,太陽能光伏的産業結構呈明顯的金字塔形,最上游的是高純度硅料生産,技術含量最高,利潤最大,價格約佔太陽能電池成本的70%以上;其次才是電池片、電池組件等環節,越往下游技術要求越低,利潤越薄。

    投資遍地開花行業面臨洗牌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光伏産業必將面臨結構調整的嚴峻考驗,産業整合趨勢將加快,具備資金、技術、品牌以及管理優勢的企業在未來幾年將主導市場,而以代工、配套服務為主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市場轉型甚至被淘汰的風險。
    江蘇省能源研究會秘書長魏啟東認為,“洗牌”的結果將使整個行業變得更好,促進産業集中度提升,而規模擴大後光伏成本將進一步下降,繼而推動光伏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産業的危機正是調整的良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崔容強教授認為,國家必須盡快制訂光伏産業政策的長遠規劃,整合各地資源統一布局,避免盲目擴張、胡亂上馬、同質競爭,使我國光伏産業在國際競爭中形成整體優勢。此外,要採取各種扶持、激勵措施,大規模啟動國內市場,徹底改變我國光伏産業“兩頭在外”的格局。

  相關稿件
未來光伏産業主流技術誕生 2009-07-10
我國多晶硅光伏産業遭遇嚴重的危機 2009-06-03
全球光伏産業未來發展空間無可限量 2009-05-06
我國光伏産業呈現區域式競爭格局 2009-05-06
我國光伏産業欲搶佔美國市場 200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