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三峽電站”呼之欲出
    2009-07-22    本報記者:葉超    來源:經濟參考報

    工人們正在江蘇如東風電特許權二期項目吊裝電機組的葉片。位於江海交匯處的江蘇如東,擁有106公里長的海岸線。區內灘塗廣闊,周圍環境空曠,沿海年可供發電有效風時近8000小時。新華社記者  高學余  攝

    在通往南通市如東縣灘塗風電場的公路上,一輛輛大型拖車拉着直徑2米左右的風力發電機塔筒正緩緩前行;在距離縣城20公里外,穿過濃密的海堤防風林,高聳的風力發電機連成看似雜亂、實則精心設計成的一條條直線;海風中,三四十米長的葉片舒緩而有節奏地打着轉兒……
    金融危機下,新能源産業正孕育着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近年來,我國政府對開發新能源的扶持、鼓勵措施不斷強化,風能作為最具商業潛力的新生能源之一,更是備受追捧。江蘇沿海地區因風能資源豐富、電力入網成本較低,風電開發如火如荼,一座海上“三峽電站”已呼之欲出。

    灘塗風電拉開“風電三峽”建設大幕

    從南通市如東縣往北直到連雲港,連綿幾百公里都是沿海灘塗,漲潮時看似一片汪洋,退潮時露出10至20公里的潮汐帶。這片灘塗可開發風能資源超過數百萬千瓦,電場建設不佔土地,沒有三峽百萬移民的負擔,是名副其實的“風電寶地”。
    “我們縣的灘塗風電場已被幾大發電集團佔完了。”如東縣新能源局副局長李長華説,“到今年底如東縣風電並網規模將達42萬千瓦,其中25萬千瓦已經建成,還有17萬千瓦正在建設中。到2012年,全縣工農業用電量就可以用風電平衡,之後會開始向外輸出。”
    江蘇省發改委能源處處長李勇介紹,電力並網是江蘇沿海風電開發中獨具的優勢。風電具有隨機性和間歇性,規模化建設後對當地乃至區域電網的安全運行、電源結構配置、電力消納和外送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江蘇沿海所在的華東電網備用容量較大,風電並網難度和費用遠低於內蒙、甘肅等西部風能富集區。
    據了解,目前國家已在南通、連雲港、鹽城等地的沿海一線部署了三峽總公司、廣東核電、國電龍源等多家公司近百萬千瓦風電場。截至去年底,南通市已建、核準和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風電項目有8個,裝機容量99.2萬千瓦,其中已並網4個,裝機容量44.2萬千瓦。鹽城市規劃,到2012年將在沿海灘塗建成80萬千瓦的大型風電場。
    迄今,江蘇已投産和在建的灘塗風電場有7座,已完成前期研究工作的有6座,預計2010年全省灘塗風電總裝機容量達181萬千瓦。

    眾多電力巨頭試水海上風電開發

    沿海風電開發分為灘塗風電和海上風電。與灘塗風電相比,海上風電的運行環境更複雜,技術要求更高,施工難度更大。目前,江蘇灘塗風能開發所剩不多,各地的海上風電開發正提上日程。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的評估,我國近海海域風電裝機容量可達1億至2億千瓦,海上風電開發前景廣闊。江蘇近海蘊藏的可開發風能資源潛力巨大,約為2500萬千瓦,是陸上可開發風能資源的2至3倍。
    江蘇省發改委有關專家指出,江蘇近海海域水深一般不超過15米,海底地勢平坦,可開發面積3600平方公里。而且,風能品質比較好,風功率密度比陸上大25%至30%,可以安裝單機容量2兆瓦以上的風電機組。同時,近海岸無風的時間很少,可以使機組多發電、海上風電機組故障降低,壽命可達25年以上、不會因為視覺污染、噪音等環境因素影響項目進展。
    江蘇優質的海上風能資源正引來眾多電力巨頭試水海上風電開發。
    如東縣新能源局副局長李長華介紹,目前如東縣已啟動30萬千瓦海上風電國家示範項目的前期工作,已確定由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共同承擔。
    今年5月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所屬的長江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如願地與鹽城市簽署了海上風電開發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這一協議,今年長江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將在鹽城近海建設2至3&2兆瓦海上試驗風機,2010年開工建設10萬至20萬千瓦海上試驗風電場,遠期將建成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
    5月15日,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華東分公司與連雲港市簽訂了贛榆和灌雲兩縣的海上風電場投資開發意向書,為投身江蘇海上風電開發布局。
    在今年6月29日召開的“2009中國國際海上風電和傳輸大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施鵬飛&&,國家已確定6省區7大千萬級風電基地,其中2020年江蘇將建成1000萬千瓦風電場。

    以風場換産業政企博弈冷思考

    目前,江蘇風電開發是以市縣屬地劃界、分片開發。在江蘇沿海風電開發高潮迭起,優質風能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一場以“優質風場供應”換“風電設備製造産業”的政企博弈正在江蘇省沿海各市縣與幾大電力巨頭間上演。
    從南通一路北上,江蘇沿海南通、鹽城、連雲港三市都把風電産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點産業,一個個風電産業園、風電産業集群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業內人士介紹,當地政府以“優質風場供應”換“風電設備製造産業”的政策下,作為設備採購商的電力巨頭就向設備製造企業發出了不隨風電項目落戶就不採購設備的信號。江蘇沿海的三市是全省的經濟洼地,製造業基礎相對天津、上海等地有很大的差距。風電設備製造對技術要求很高,一些企業舍天津、上海而落戶江蘇沿海確是“有苦難言”。
    據記者調查了解,由於風機産品近幾年産銷兩旺,國內企業蜂擁而上,一下子達到了30多家,可由於産品開發、創新工作跟不上,致使國內風機行業趨同化問題嚴重,成本長期居高不下,無序競爭現象時有發生。
    而地方政府GDP衝動下的上述“霸王式招商”一定程度上擾亂了風電設備製造企業正常的設點布局,對風電行業的混亂推波助瀾。
    所幸的是,江蘇省有關部門已認識到這種弊病,全省正統一規劃優化風電産業布局。新近&&的《江蘇省新能源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兆瓦級及以上風電整機、小型家用風電整機、關鍵零部件和控制系統為重點,建設一批特色風電裝備産業基地,實現風電産業集聚發展。

  相關稿件
寧夏杜絕風電開發企業“跑馬圈地” 2009-06-10
中國三峽總公司涉足風電開發 2008-02-19
我國西部將加快風電開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200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