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三角洲地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但大部分土地為鹽鹼地,發展農業先天條件不足。目前,我國的鹽鹼地改良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受到資金和規模等因素制約,還無法開展大規模應用。如能大面積推廣,喚醒沉睡的鹽鹼地資源,將會對我國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土地資源豐富
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擁有未利用地810萬畝,同時黃河還在以每年約1.5萬多畝的成陸速度繼續向渤海灣淤長,其中東營市就有450余萬畝,萬畝以上成片土地335萬畝,是我國東部沿海後備土地資源最多、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但鹽土及鹽化潮土面積佔可利用土地面積的56.5%,耕地面積中80%多為中低産田。
據東營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治理,黃河三角洲有部分鹽鹼地可以成為耕地,其中僅東營市就有130萬畝荒鹼地可形成耕地。經過多年的探索,黃河三角洲地區鹽鹼地改良比較認可的有三種方法:即上農下漁、明溝排鹼和暗管排鹼,目前效果最好的是暗管排鹼技術。
1999年以來,勝利油田在東營創建的以暗管排鹼為核心的外控內排和生物工程跟進的系統技術,在改鹼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通過從荷蘭引進暗管排鹼技術和設備,經過消化、吸收,形成了一套適宜當地重鹽鹼地和低産田改良及根治的系統工程技術。這項技術既節約土地和淡水資源,又有利於機械化作業,優於其他傳統改鹼措施,已經具備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條件。
近幾年,勝利油田在東營每畝投資1000多元,將10萬畝寸草不生的重鹽鹼地改造成良田,把兩萬多畝低産田改造成了高産田。經過改造的土地種植棉花等作物産量逐年提高,低産田可當年見效,有苗率從四成提高到八成;重鹽鹼地第一年脫鹽,種植棉花第二年畝産籽棉100多公斤,第四年以後基本穩定在200公斤以上。其中勝利油田孤東項目區棉花單産已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排鹼技術成本高阻礙大面積推廣
在採訪中,東營市和濱州市農業、科技等部門的負責人&&,雖然目前排鹼技術比較成熟,但由於成本較高,鹽鹼地改良的發展不如預期。東營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説:“目前,三種排鹼方法都在使用,但由於成本太高,都沒有大面積推廣。”
據介紹,暗管排鹼技術目前是最有效的排鹼方法,排鹼工程實施後,通過控制地下水位,降低土壤的毛細上升,抑制返鹼,利用灌溉或降雨淋洗,在一兩年內使土壤迅速脫鹽,從根本上解決了土壤的鹽鹼危害。同時,由於大量的排渠被暗管所代替,可增加耕地面積8%至11%。排鹼暗管埋於地下,維護簡單,相對於明溝排鹼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清淤,維護費用大大降低。
據東營市科技局局長孫波介紹,暗管排鹼技術推廣的最大問題是成本較高,目前每畝成本1000多元,而且成套設備從荷蘭進口,需要大面積機械化作業,限制了該技術的推廣。
孫波介紹説,目前在黃河三角洲地區主要採用的是上農下漁技術,即挖池為塘,築成兩米高的&田,&上發展種植業、畜牧業,塘中發展淡水養殖業。這種模式成本較低,且把發展農業和淡水養殖業相結合,為農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上農下漁成本為每畝600元左右,相對暗管排鹼要低,但其劣勢是,&田的土質松軟,容易被雨水衝垮。
近幾年,東營市每年治理荒鹼地20多萬畝,建設標準化糧田。到目前為止,已開發土地治理項目330萬畝,投資近7億元,其中山東省配套資金開發項目7000萬元以上。
記者了解到,雖然排鹼技術比較成熟,但由於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約,在推廣中也存在一定的爭議。
開發利用應納入國家規劃
部分專家認為,勝利油田的暗管排鹼系統技術不僅適宜於黃河三角洲,而且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鹽鹼地改良具有重大意義。我國東部黃淮海沖積平原沿海有2000多萬畝未開發的鹽鹼地,還有幾千萬畝因鹽鹼造成的中低産田。黃河三角洲地區人口密度低,土地後備資源多,開發潛力大,萬畝以上集中連片土地多,宜於水利工程、治鹽工程的規模化實施和農業産業的規模布局,有望發展成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的示範樣板。
也有專家建議,應加快制訂黃河三角洲乃至我國東部沿海鹽鹼地改良和綜合利用規劃。黃河三角洲、蘇北沿海和環渤海地區是我國人少地多、後備土地開發最具潛力的地區。建議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做好東部沿海鹽鹼地開發和綜合利用規劃,並將其納入國家規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