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設備製造業無序擴張
    2009-07-09    本報記者:王莉    來源:經濟參考報

    7月8日,參觀者在了解展出的風電設備。
    當日,第六屆亞洲風能大會暨國際風能設備展覽會在北京舉行,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445家企業展出了行業內的最新産品與技術。新華社記者  公磊  攝

    “風電裝備製造業還沒來得及充分享受春天,就已經感到了寒冬的氣息。”在8日舉行的第六屆亞洲風能大會、中國風電裝備製造業大會上,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一句感性的表白道出了多位行業專家對風電設備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憂慮。
    無序擴張導致的産能過剩,使我國風電設備製造業正面臨一場嚴酷的市場競爭。專家&&,我國亟待建立健全風電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為風電設備質量提供保障,並以此推動市場整合。這也將成為我國風電設備製造業發展的方向。

    超常擴張下的産能過剩

    作為最接近商業化的新型可再生能源,近年來我國風電産業發展速度超乎尋常。來自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連續五年實現翻番。截至2008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累計約1215.3萬千瓦,提前兩年實現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中2010年風力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的目標,同時超過印度,成為全球第四大風電市場。
    風力發電的迅猛擴張給風電設備製造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也點燃了企業投身風電設備製造的強烈慾望和堅定信心。張相木向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我國風電機組製造企業從2004年只有六家快速發展到2008年的70家左右,其中包括國有控股企業27家、民營企業23家,以及近20家中外合資或者外方獨資企業。
    “在這70家風電設備製造企業中,目前只有20家企業有成熟産品下線,其他大部分企業處於建設和産品試用階段。”張相木説。
    在張相木看來,到2010年,我國目前這70家風電製造企業的年産能將達到3500萬到4000萬千瓦,而未來10年,風電設備製造業的實際市場需求僅能維持在1000萬到1500萬千瓦之間。“我國風電設備市場將從2008年的供不應求轉為産能嚴重過剩,風電設備製造商將面臨不可避免的激烈競爭。”張相木如此判斷。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則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2009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預計只有800萬到900萬千瓦之間,而目前我國70家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前四家,産能就已達到1200萬千瓦。
    “風電設備製造業産能過剩已經露出了苗頭。”周鳳起提醒關注風電産業的投資者説,風電發展很快,風電整機製造門檻也不高,雖然這個行業得到了政策支持,但暴利時代已經結束。

    高速發展的隱憂

    一邊是我國風電裝備製造業面臨的産能過剩,另一邊則是風電産業迅猛擴張背後難以回避的兩大硬傷———核心技術缺失與産品質量問題。
    在地方政府和企業近乎“瘋狂”地跑馬圈地的同時,重復建設、重復引進、只求數量不問質量的無序競爭引發了業界擔憂。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曾&&,風電産業超乎尋常的發展背後隱藏着不小的風險。
    實際上,由於我國大多數風電製造商都是通過引進技術進入風電領域,目前我國的風電設備製造業仍處於由“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轉向“自主創新”的初期階段。核心技術缺失成為行業發展的軟肋。
    “中國的製造業比較注重産業化,這個特點在風電設備製造領域尤其突出。”金風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武鋼告訴記者,與歐洲風電産業起步較早的國家相比,我國在風機設計和製造的基礎領域比較薄弱,即便能擁有自己的産權,但很難掌握核心技術。一些企業片面追求高速成長、高速發展,而忽視了自主創新和基礎性研究實驗。
    武鋼和一些專家建議,我國近幾年投入風電産業的資金應主要用於支持培植中國自己風電産業的研製。“寧可增長慢一點,但要增長得紮實,以便將來滿足大規模風電發展的需要。”武鋼説。
    如果説培育自主知識産權是我國風電産業的長遠目標,那麼解決風機運行中的産品質量問題就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周鳳起直言:“伴隨大批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匆忙投入規模化生産,風機産品質量問題愈發突出。”
    “中國風電産業發展勢頭強勁,整機製造門檻不高,企業只要購買生産許可證和零部件,很快就可以生産出産品。企業在生産過程中卻頻頻出現質量問題,比如齒輪箱、主軸、液壓缸出現問題,電機元件損壞問題等等。”周鳳起説,風電機組的運行條件是在野外能工作20到25年不出事故,如果質量不過關,就會使國內風機産品失去買家信任,進而失去市場。

    尋求有效解決途徑

    “建立健全風電設備的技術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推動風電技術進步、保證風電産品質量、促進成本降低,建設大型風能實驗設施,支持新産品的實驗和檢測認證。”這是業界專家尋求風電産業健康有序發展途徑時較為一致的提議。
    “建立技術標準和開展産品檢測認證是保障風電設備質量的有效手段。”中國資源利用綜合委員會、可再生資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俊峰作為專家中的一位代表曾這樣向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以歐洲風電為代表的國際風電産業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風電機組整機和零部件技術標準,以及涵蓋設計評估、質量管理體系評估、製造監督和樣機試驗等環節的風機型式認證體系,為風電設備製造和採購提供了技術安全保障。
    以全球風電産業較為先進的國家丹麥為例。上世紀80年代,丹麥風機製造業蓬勃發展,大批企業踴躍投入,各種技術層出不窮,一時間風電設備市場魚龍混雜。為保證風電機組的質量和運行安全,丹麥風電場開發商、風機製造商和國家實驗室等在政府支持下,研究制定了風電設備標準並開展了産品認證,有效地提高了行業的技術水平,規範了市場,促進了整個産業的健康發展。
    記者從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鑒衡認證中心獲悉,隨着我國近年來大批産品規模化投放市場,在風電場業主和開發商的要求下,部分整機和零部件已經取得了認證。而財政部去年8月公布實施的《風力發電設備産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也明確&&將對符合支持條件企業的首50&兆瓦級風電機組予以補助。“必須通過認證”赫然列入了其設定的六項“支持條件”之中。
    “認證不僅有助於保證風機産品質量,而且有利於企業加速重組,構建自身研發能力。”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鑒衡認證中心副主任陳雪松如此&&。

  相關稿件
我國風電設備製造業競爭“白熱化” 2009-04-20
史立山:警惕中國風電設備製造業投資過熱 2009-03-03
中節能接受輿論監督:整頓風電設備招標工作 2009-02-05
風電設備招標“哈韓”曝光 中節能變“公然”為“暗箱” 2009-01-22
我國自主研發的風電設備出口印度 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