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5-20 本報記者:仲蓓 劉亞南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中外資銀行日益關注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以“綠色銀行”為定位,針對可再生能源行業制定了個性化金融産品,並對未來拓展業務空間充滿信心。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融資論壇上,民生銀行電力(能源)事業部經理王笑叢介紹,到目前為止,民生銀行能源事業部提供了20億元以上的貸款用於風力發電、多晶硅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民生銀行計劃在未來5年中,將可再生能源貸款比例提高到10%以上。 王笑叢説,未來風電的成本能夠降低與到傳統電力行業相當的水平,在商業上具有競爭優勢,CDM(清潔發展機制)也給風電等新能源企業提供了資金回報的新渠道,改進了企業的現金流。 不過,銀行仍然關注到可再生能源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以風電為例,風電目前成本較高,裝機容量較小,有一定的投資風險。王笑叢指出,風電價格至少提高到每千瓦時0.6至0.65元,才能給予投資者較高的回報。此外,現在風電項目開始出現投資過熱現象,項目質量良莠不齊、電網發展滯後、相關政策缺位等問題並存,構成了投資風險。 相對於國內股份制銀行而言,外資銀行在可再生能源信貸方面經驗更為豐富,並力圖拓展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市場。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可再生能源和碳信用額中心負責人Jotdeep Singh認為,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下,亞洲可再生能源項目總體來説所受到的衝擊遠小於西方市場,雖然新的製造業項目受到的衝擊可能相對較大。儘管有些可再生能源項目表現不佳,但總體來説銀行仍能夠獲得較好的投資回報。 Jotdeep Singh介紹,投資者和借貸方需要繼續關注亞洲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是否嚴格實施了審慎原則,可再生能源設備和配件的性能,以及電網建設等方面。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梁志鵬説,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在未來將有所提高,預期目標是在2020年達到15%左右,這需要總投資約3萬億元。渣打銀行中國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博士認為,目前中國的銀行體系資金充裕,放貸熱情高漲,預計銀行擴張信貸的衝動將會在今年增長到8萬億至9萬億元人民幣,這對可再生能源新建項目來説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