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南是我國僅次於西藏和新疆的第三大太陽能資源省份,是名副其實的“陽光大省”。雲南還是全國最早利用太陽能資源的省份之一,但這種利用一直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昆明市近日通過了《加快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為重點的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標誌着雲南迎來了太陽能利用産業化意識的真正覺醒。 然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太陽能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尤其是光伏發電要在雲南形成産業規模效應,還有待時日。“陽光大省”雲南能否借太陽“發光”,尚需拭目以待。
“陽光大省”的巨大開發潛力
雲南省地處雲貴高原,空氣清新稀薄,陽光透過率高,日照時間長,全省絕大多數地區的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4500至6000兆焦/平方米,年太陽輻射總量大於5000兆焦/平方米的地域佔全省面積的90%。 “雲南是我國最早開發太陽能的省份之一。”雲南省科技廳廳長龍江説。雲南在太陽能光熱利用、太陽能光電利用上有技術優勢,全省有國際上先進的太陽能電池生産技術和設備,可生産高轉換效率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在非晶體硅和薄膜電池研發方面也有所突破。目前雲南已完成56個村級集中供電光伏電站建設。太陽熱水器産業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平板太陽熱水器的主要産地,現有太陽熱水器生産經營企業約200家,年生産太陽熱水器50萬平方米,産值近4億元。另外,在太陽能乾燥、太陽能建築一體化、太陽能熱泵等技術領域也做了許多前期研究工作和建設示範。 記者從雲南省太陽能協會了解到,雲南省的太陽能資源利用至今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但這種利用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多局限於像熱水器這類對太陽能熱的應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全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産廠在雲南。如今,河北、江蘇、江西等地的太陽能電池産量、企業規模都遠遠超過了雲南。雲南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産企業的年産量僅為江蘇企業的1/5。企業規模小、産能不足,産業發展不平衡可謂是雲南光伏産業發展的兩大短板。
昆明成雲南太陽能發展“領航員”
近年來,昆明市加大了對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先後&&了一系列措施。在近日昆明通過的《加快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為重點的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中,計劃到“十一五”末,昆明市太陽能供熱系統與建築一體化應用佔城市新建建築比例達到90%以上,居民太陽能光熱利用普及率達50%以上,太陽能光伏應用達5兆瓦以上,實現太陽能産業總産值30億元以上,到2013年,太陽能産業産值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達到60億元以上,使昆明成為國內重要的太陽能産業基地。 雲南省的太陽能資源優勢正是昆明市政府確立産業化道路的基礎。據昆明市發改委副主任豆勁鳴介紹,就昆明地區來説,全年平均日照有2400小時左右,太陽總輻射強度在3615.7至6667.1兆焦/平方米 年。目前,昆明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是全國最好、最廣泛的地區之一。2007年全市約有130家企業從事太陽能産業,其中從事太陽能光熱利用的企業118家,産值約3億元;從事光電利用的企業10家,産值約3.5億元。 但和豐富的資源量相比,去年的太陽能産業總産值可謂滄海一粟。河北、山東和江蘇等省份,太陽能的資源量遠遠不及雲南,但目前在太陽能産業化方面卻早已走在雲南前面。對昆明市而言,去年總共6.5億元的産值,顯然和資源大市的地位不匹配。因此昆明市提出太陽能産業的發展思路,並要求從現在起到2013年,用6年時間,實現全市太陽能産業産值從6.5億元到60億元産值的飛躍,相當於平均每年太陽能産業的産值要遞增近10個億。 在昆明市的帶動之下,雲南省太陽能應用也逐漸走熱。安寧市率先在村鎮試點太陽能路燈,在楚雄、大理和麗江,投資超過1個億的太陽能發電站項目建設已經到了尾聲。配合全省太陽能産業提速的設想,雲南省建設廳從2008年5月1日起,雲南所有新建建築項目,11層以下的居住建築和24米以下設置熱水系統的公共建築,都必須配置太陽能熱水系統。
“陽光大省”借太陽“發光”尚需時日
“要成規模、高科技利用太陽能,應該開發太陽能光伏利用技術。但受成本居高不下以及技術、投資等因素的制約,雲南要在這方面形成産業規模還需要一定時日才能實現。”雲南省太陽能協會有關人士認為。 這樣的觀點不無道理。雲南太陽能應用在全國曾創下研究、開發、應用和技術四個第一,但是産業發展卻因為缺少政策支持而大受影響,很多國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慢慢退出了太陽能産業的舞&。目前雲南省在太陽能光伏技術利用方面的國有企業僅剩2家,雲南太陽能光伏電池産品目前可以説是民營企業挑大梁,但受資本和技術力量限制,靠這些企業單打獨鬥也很難支撐起雲南太陽能光伏産業的一片天。 業界同時還形成一個共識,在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的大背景下,要使光伏發電成為戰略替代能源電力技術,必須搞大型並網光伏發電系統。目前,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先後建設了一批千瓦級及兆瓦級並網光伏發電系統,而在亞洲,印度和菲律賓等國家也不甘落後,開始興建大型並網光伏發電系統。 在雲南,選址於石林的並網光伏發電站項目總規劃裝機容量達100兆瓦,一期規模是66兆瓦,二期規模34兆瓦。僅一期66兆瓦規模即能使該電站達到亞洲最大,並進入世界最大光伏電站的行列。然而,作為石林示範光伏電站工程項目的主要設計工程師、雲南電力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汪玉華卻對該項目最終能否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復並不樂觀。 汪玉華認為“很難”的原因主要來自巨大的投資金額和技術、經濟水平的限制。他説,國內太陽能光伏發電站所發每度電的成本電價目前都在5元至7元之間,而目前雲南火電機組的標杆上網電價僅有0.25元至0.27元,一廠一價的水電上網電價也平均在0.2元左右,如此昂貴的光伏電,肯定在雲南有價無市。 面對沒有市場的光伏電,如果沒有政府相關的政策扶持,作為産業投資企業只能虧本,而虧本的生意誰還願意去做呢?業內專家認為,要在雲南建成上規模的太陽能光伏電站群,目前還不現實。“陽光大省”雲南要借太陽“發光”,尚需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