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樓市"救市"政策引爭議
    2008-09-16    本報記者:李佳鵬 實習生:陳希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一石激起千層浪。
  最近,有關西安市&&的《關於恢復房地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業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按照這份文件,居民購房、政府將給予不同等級的財政補貼,雖然補貼金額不大,但這種做法還是掀起了一陣波瀾,同時也引發新一輪關於樓市應否“救市”的爭論。
  在救市與不救市兩大陣營的爭論中,反對一方陣營的支持者明顯多於支持救市陣營一方。反對方認為,深度調整有利於房價達到市場認可的水平,而一味用行政手段來干預樓市很可能會帶來較大負面影響。

  “救市利於穩定地方經濟”

  事實上,樓市救市呼聲的出現絕非偶然。自去年底以來,全國樓市一直處於濃厚的觀望情緒之中,成交量急劇萎縮。國家發改委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全國商品住房銷售面積,無論是現房還是期房,卻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現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7.8%,增幅同比下降27.6個百分點;期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8.2%,增幅同比下降4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以往的樓市熱點城市深圳,更是出現了房價的大幅調整和“斷供”現象,於是樓市“救市”呼聲在深圳率先引發。
  伴隨着房地産市場不景氣程度的不斷加深,有關“救市”的呼聲和爭論也一再高漲,儘管這種爭論並沒有形成共識,但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措施試圖為樓市注入“強心劑”。西安市的做法就是其中一例,而在此之前,河南、瀋陽等地也紛紛&&了類似“促進房地産業發展”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降低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減免交易稅費、辦理戶口等內容。按照這些地方政府的説法,這麼做的目的就是使房地産恢復,促進房地産業發展。
  對於地方政府&&“救市”政策的動機,我愛我家房地産經紀公司副總經理胡景暉分析説,地方政府之所以紛紛&&救市措施,最直接的動機就是土地出讓金減少。他指出,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一些房地産開發量大的城市,土地出讓金要佔到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房地産市場轉冷,使得開發商不再競相拿地,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肯定受到了影響。
  中國房地産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告訴記者,如果房地産市場持續萎縮,可能會對國民經濟造成較大影響。地方政府看到了這一點,另一層面地方政府也看到今年以來土地市場成交持續低迷,其中近一半的土地以底價成交,將近10%的土地流拍,這和去年的市場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這也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造成了較大影響。因此,為了保持房地産市場的穩定,地方政府必然會&&一定的舉措。
  對於這種觀點,北京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陳國強&&讚同。他説,表面上來看,地方政府&&這些政策是在打“民生牌”,旨在維護和穩定房地産市場,但背後深層次的動機實際上是為了穩定地方經濟,因為地方政府擔心如果樓市進一步下滑必定會對地方經濟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陳國強&&,由於樓市的不景氣,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以及與房地産相關的稅收收入下滑明顯。他以上海為例説,以往股市和樓市是推動上海經濟增長的兩個最重要的“引擎”,但今年上半年由於樓市的調整股市的巨幅震蕩,這兩大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卻成了負數,上海GDP的增速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這是近年來十分罕見的一個現象。由此也可以看出,樓市調整與地方經濟密切相關。“地方政府&&這些‘救市’措施,對於穩定市場預期和地方經濟必將産生積極意義,但具體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他補充説。

  慎用行政之手

  雖然救市可能有利於穩定地方經濟,但接受記者採訪的一些專家明確表達了反對救市意見。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明確&&:“我並不贊成政府出面救市。以財政補貼購房者為例,政府財政應主要用於公共事業,而如果購房人本身財力殷實,再給予財政補貼,可能有失公平。”他説,無論是國家&&的刺激房地産市場發展還是抑制房地産市場過熱,都屬於政策調整範圍,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正處於完善過程中。“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傾向是計劃經濟傳統思維方式還很有市場,所以一旦市場出現問題,就希望政府運用行政之手加以控制,因為這種方式簡單也容易見效,但同時也容易造成很多後遺症,政策成本非常高,不利於經濟協調發展。針對房地産市場的調控,我認為更多地應該運用市場手段而非行政手段。”牛鳳瑞補充説。
  與此同時,多數的消費者堅定地選擇站在了不支持救市陣營一方。
  根據搜房網進行的“樓市再設賭局,你認為政府會救市嗎?”網絡調查顯示,63.64%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樓市不需要救市,房價還沒回落到合理價位;59.74%的被調查者明確&&不支持政府救市。
  焦點房地産網進行的“政府該救市嗎?”網絡調查也顯示,94%的被調查者明確&&不贊成政府救市;90%的人認為救市是在為開發商“松綁”;96%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沒必要救市,因為房價還是高。

  調控仍在繼續

  記者發現,儘管有關救市與否的爭論日漸高漲,但當前國家的調控政策並無松動跡象,相反調控仍在繼續。央行和銀監會日前聯合下發的《關於金融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就明確要求各金融機構嚴格商業性房地産信貸管理,同時金融機構禁止向房地産開發企業發放專門用於繳交土地出讓價款的貸款。業內人士稱,這道限貸令對業已冷清的房地産市場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於未來樓市走勢,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相對樂觀。牛鳳瑞説,儘管樓市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調整,但中國房地産的供求基本面並沒有出現根本性變化,剛性住房需求依然存在。同時,雖然全國商品房的平均價格增速在下降或停滯,但這並不等於房價絕對值在下降。從長遠來看,房地産市場前景依然看好,有望維持穩中有升的走勢。

  相關稿件
誰“攪亂”了中國樓市? 2008-09-12
地方政府匆忙“救市” 樓市調控蘊含風險 2008-09-12
各地扶持樓市可能是隔靴搔癢 2008-09-11
樓市不火政府咋比開發商還急 2008-09-10
樓市並非只買漲不買跌 200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