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9-01 本報記者:郎秋紅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本報記者:徐家軍
攝 | 一度銷聲匿跡的“團購”如今在長春房地産市場風雲再起。據長春一家專業房地産媒體統計,目前市場上已經接受團購的樓盤不下20幾家,而且有團購意向的樓盤也不在少數。團購似乎正在成為目前房地産開發商最願意接受的售房方式。 長春市民張女士去年曾試圖&&數位購房者一起進行團購,但是人都&&好了,可是跟開發商磨破了嘴皮子也沒有談下來。“開始時開發商同意有五位購房者就可以團購,後來看市場形勢好,10位也不行了。”張女士説。不過,今年張女士很順利地加入了一場團購,享受到了九五折的優惠。 據了解,目前長春房地産市場的“團購”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開發商與媒體合作,由媒體負責集中組織看房者,如果購房者的數量超過了10組或者20組以上,開發商則會進行讓利銷售,但往往這種讓利的幅度不會很大,比如説一次性付款可以打九五折,按揭付款九八折等等。第二種是開發商為某個單位量身訂制的住宅産品,這種團購方式的優惠幅度是最大的,每平方米的售價要比市場價低500元至1000元。長春市民李女士最近以每平方米3000元的價格從某單位職工手中購得一套“團購房”,而該單位的團購價是2500元/平方米。據了解,與第一種團購方式相比,開發商更為熱衷單位“團購房”,因為這種合作的前提就是團購方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內將團購款如數交給開發商。在銀根緊縮的今天,單位團購有利於開發商盡快回籠資金,減少市場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團購回潮是市場銷售吃緊、開發商壓力增加的一種體現。對於消費者來説,則意味着可以更優惠的價格買到中意的房子。不過,也有人士指出,目前一些所謂的團購實際就是變相降價、打折。一些項目雖然在利用“團購”的名義銷售,但折扣卻不是團購的標準。長春有團購者曾被優惠以九六折的“團購價”,但是最後發現,這個項目的所有購房者都可享受九七折的優惠,團購其實就是最低折扣,並無特殊之處,團購“口惠而實不至”。 據一位房地産資深人士介紹,長春市過去團購價格一般都在九二折左右,目前市場上大多數項目的“團購價”卻是在九六折左右,此“團購”非彼“團購”也。 長春某房地産項目相關負責人則坦率&&,團購只是一種銷售手段,用來變相優惠。他説,儘管市場不太好,但是主動降價並不是上策,否則會産生“一潰千里”的連鎖反應,而團購“進可攻”——聚集人氣,對市場進行價格暗示,並迅速回籠資金;“退可守”——團購之後,再恢復原價也順理成章,不會影響整體價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