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川變遷看城市轉型之路
    2008-08-05    本報記者:陳瑜 浦超    來源:經濟參考報

  雲南東川的紅土地總面積達20平方公里,一年四季中,洋麥花、蕎子花、油菜花和蘿蔔花等交替開放,色彩斑斕,成為著名旅游景觀。圖為幾位攝影愛好者在東川拍攝紅土地。本報記者:楊牧源 攝

  我國有這樣一些城市,它們因資源而聞名,因資源而富有,也最終因資源枯竭陷入發展困境,以“天南銅都”聞名遐邇的雲南省昆明東川就是其中的一座。近年來,雲南從改變行政區劃入手,採取行政手段為東川“輸血”;同時全力促使東川探索産業再造,恢復“造血”功能,從而使東川走上了復興之路。

“竭澤而漁”的資源型城市“四面楚歌”

  東川有2000多年的採銅史,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産銅基地之一。清朝時期的雲銅政司就設在東川,70%的“清代制錢”也由東川的銅所制。歷史上的東川因銅礦富集,曾是一個富庶之地。
  新中國成立後,東川銅礦開採項目成為“一五”計劃156個項目之一。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東川工業産業結構呈現出以銅資源採選為主的單一産業結構特徵,其原有的工業産業結構也均圍繞“一切服務於礦山”而展開。這樣的産業結構特徵使東川工業産業結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2001年7月,當國有企業所存在的弊端全部暴露,加之東川礦務局所擁有的銅資源枯竭時,東川礦務局宣布破産。緊接着,整個東川原有的工業産業結構徹底崩潰,57戶國有、集體企業絕大部分陷入停産半停産狀態,2003年,東川城市登記失業率高達42%,1/4以上的城鎮人口靠‘低保’生活,東川陷入極端困境。”東川區區長田文回憶説。
  “成也資源,敗也資源”,尷尬東川的大起大落在全國並不是個案。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類資源型城市118個,佔全國城市總數的18%,總人口1.54億人,礦山8000多座,其中400多座資源枯竭;2/3已進入中老年期,正在進入資源枯竭的進程。
  礦總有挖完的一天,油總有採盡的時候。過度依賴資源給這些城市留下了相似的後遺症:經濟結構單一、缺乏發展後勁,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遭到破壞、職工就業面臨危機……資源還未用盡,困境已浮於眼前。

“三步棋”走出一條“羅馬大道”

  靠山吃山,只能坐吃山空,意識到自身發展的局限以後,昆明東川開始尋求新的發展之路,走出了具有資源型城市特色的“三步棋”。 
  第一步,撤銷地級東川市,改設昆明東川區。1999年,東川由省轄地級市改為昆明市轄的縣級區,成為我國第一座因資源枯竭而被降級的地級礦産衰退型城市。“東川離昆明160公里,中間夾着兩個縣。當年省委省政府大膽決策,就是希望通過昆明中心城市拉動東川發展,使東川重新振興,5年多的實踐證明,這步棋走得對、走得值啊!”田文説。
  第二步,首創全國再就業特區,破解下崗失業人員就業難題。“隨着東川礦務局關閉破産,大批産業工人面臨下崗,失業率一度高達42%。”東川再就業特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國強回憶説,針對東川區就業工作的嚴峻形勢,雲南省於2004年4月開創性地做出了設立“東川再就業特區”的決策。
  根據雲南省政府的相關規定,從2004年起,凡符合享受“再就業特區”優惠政策條件的企業和經營者,對增值稅等5種主要稅種實行前5年全免,後5年減半徵收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和經營者凡吸納東川區內失業人員佔職工總數30%以上的,均可享受每人一次性崗前培訓補助800元和每人每月232元的社會保險補助、180元的崗位補貼的勞動優惠政策。再就業特區成立至今,有3.73萬人實現了再就業,2007年,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19%。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極大地推動了東川經濟的發展。
  第三步,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東川復興的助推器。據田文介紹,東川區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政策和辦法,為外來企業敞開政務通道,改善投資環境,吸引了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到東川投資。截至去年底,實際入駐東川的企業項目共計183個,完成投資17.3億元,為東川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步棋戰略”推動東川整體走上了復興之路:2007年,東川GDP達32億元人民幣,是5年前的4倍;人均GDP達1510美元,是5年前的4.2倍;財政總收入9.7億元人民幣,是5年前的12.5倍;地方財政收入3.8億元人民幣,是5年前的9.2倍。這些跳躍式升高的數據,見證了東川轉型的路徑。

恢復“造血功能” 資源型城市真正轉型

  “通過‘三步棋’,東川的城市、人口和企業都被成功地注入了新鮮血液,但這只是‘輸血’過程。要想使資源型城市真正實現轉型,必須恢復其‘造血’功能。所謂‘造血’,就是産業再造。唯有實現‘造血’,‘輸血’才有長遠意義。這是任何一座資源型城市都必須選擇的發展道路。”田文説。
  再造工業産業結構、延長産業鏈是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必要選擇。“資源型城市之所以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在於長期發展過程中嚴重存在着工業産業結構單一、産業鏈短的問題。這一問題很容易造成‘雙向失血’:一方面低價輸出資源,另一方面高價購進工業産品和消費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區域生態經濟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董鎖成認為,資源型城市要想得到發展,必須對現有資源深度開發並延長産業鏈,擴大産品綜合利用途徑,使原來以單一的礦産資源開發為主的支柱産業轉變為多元化的産業結構,提升資源的産業級次和附加值;降低污染和能源消耗,提高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一些專家認為,恢復“造血”功能,還應開闢發展新路線,將非産業優勢變成“經濟增長點”。長期採銅致使紅土地裸露的東川,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紅土地”景點,成為攝影愛好者的一方樂土,目前東川區全面宣傳推廣當地紅土地旅游,同時大打“世界泥石流自然博物館”牌,每年舉辦東川泥石流汽車越野賽等,紅土地和泥石流反而成為了東川的兩張名片。
  資源型城市環境污染破壞,不僅給工農業生産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而且給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與生存,帶來嚴重威脅。許多專家建議,資源型城市在恢復“造血”功能過程中,要協調好資源開發與經濟建設和環境整治的關係,加速資源採掘、開發、加工業的環保技術改造,減少“三廢”排放量。“這一要求,對生態極為豐富又極其脆弱的西部資源型城市尤為重要。”董鎖成強調。

  相關稿件
宋曉梧&&:資源型城市轉型需培養後續産業 2008-06-10
黑龍江省雞西市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 2008-02-22
鐵礦石漲價逾六成 重點關注資源型鋼企 2008-02-19
油價上漲:柴達木資源型企業漸成西域"孤島" 2007-12-25
油價上漲:柴達木資源型企業漸成西域"孤島" 200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