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統計顯示,2007年中國汽車産量為888.24萬輛,同比增長22.02%,比上年凈增160.27萬輛;汽車銷量879.15萬輛,同比增長21.84%,比上年凈增157.60萬輛,再創歷史新高。汽車銷量比2003年“井噴”時的439萬輛翻了一番。 面對牛氣沖天的中國汽車市場,各合資車企都厲兵秣馬,以期在殘酷的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從東風日産,到長安福特馬自達,再到廣州本田、一汽豐田和北京現代,縱覽各家的新工廠,有的梳理內部結構、盤活舊資産;有的調整布局、戰略轉移,更有強勢企業是根據企業的長期發展規劃,擴充産能,圖謀更大發展。
 |
|
天津一汽豐田第二工廠的檢測員工在給即將下線的豐田皇冠轎車登記編號。新華社記者
劉海峰 攝 | 梳理內部結構 盤活舊資産
作為合資車企中最早建設的“第二工廠”——東風日産襄樊工廠,就是盤活舊資産的典型代表。它原來是東風商用車基地之一,襄樊工廠從2000年開始參與風神(東風日産前身)藍鳥一代的組裝和藍鳥二代的生産,2003年,全面合資之後的東風日産在原來襄樊基地的基礎上組建東風日産襄樊工廠,整個襄樊工廠的總投資六億元人民幣。
擴充産能 圖謀更大發展
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的天津一汽豐田、廣州本田以及因勢而動、不斷調整的北京現代是擴充産能、圖謀更大發展的典型代表。 天津一汽豐田的新工廠佔地面積為40萬平方米,年産能力為20萬輛普及型轎車。該工廠的建成是伴隨着卡羅拉的下線儀式,足見新工廠的實力和地位。 廣州本田對其增城工廠也下了大力氣。該工廠首期投資22億元人民幣,佔地面積100萬平方米,具備衝壓、焊裝、涂裝、注塑、總裝、整車檢測等工藝,起步規模12萬輛/年,工廠實行柔性化生産,目前生産車型為雅閣轎車。據廣州本田執行副總經理付守傑介紹,第二工廠可以生産全系列車型。隨着增城工廠的落成,廣州本田産能已由原來的24萬輛達到36萬輛,困擾廣本多年的産能不足的問題已經迎刃而解。但業內人士卻&&,增城工廠除了給廣州本田帶來希望,沒有新車型的投入,也可能會帶來後續車型不足的困擾。 北京現代早在幾年前就開始籌備第二工廠的建設。投資逾百億、佔地面積達115萬平方米的北京現代第二工廠,現在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試運行階。試運行結束之後,第一階段投入生産將達到年産20萬輛的産能,第二階段實現30萬輛年産能。産能提速的同時,生産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第二工廠,還將進一步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提升北京現代産品的綜合競爭實力。 東風悅達起亞第二工廠去年1
2月8日在江蘇鹽城投産,這座堪稱高度現代化的“智能工廠”總建築面積36萬多平方米,預計到2010年,一、二工廠的總産能將達43萬輛整車,並同時擁有七款以上車型。東風悅達起亞承諾今後每年都將適時推出1-2款新車來滿足市場需求。 神龍“第二工廠”去年正式開工,建成後年産汽車15萬輛,屆時神龍的産能規模將達到45萬輛。此外,神龍“第三工廠”也將開始興建。 東風本田也啟動了武漢第二工廠擴産項目。東風本田第二工廠年産汽車規模將達到12萬輛,預計今年投産,屆時東風本田總體汽車産能將達到36萬輛,躋身國內一線整車企業行列。
調整布局 戰略轉移
隨着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的南京工廠在2007年9月份竣工投産,福特的“長江戰略”也正式成型。福特目前已完成了沿長江布局、首尾呼應、中間突破的戰略部署。福特中國總部自北京遷到上海,臨近南京生産基地,還與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生産基地首尾呼應。目前福特在重慶、南昌和南京有三個生産基地,有助於涵蓋從東北到西南、從西北到沿海市場,實現其“中間突破”的布局。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08年中國汽車産量有望超過1000萬輛,2008年的車市大戰,一觸即發。汽車廠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不管是盤活舊資産、戰略調整,還是雙翼齊飛——新品配合産能提升,各廠商的模式雖然不同,願景卻是一致的。2008年汽車市場群雄逐鹿,各廠商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一場好戲正在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