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2-26 本報記者:呼濤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當前,長期開發導致的可採資源枯竭“危機”正成為眾多資源型城市發展之痛。 黑龍江省“煤城”七台河市以煤炭循環經濟建設為突破,探索出資源型城市“一業為主多元循環、適度延伸、發展接續産業”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為我國資源城市“循環”轉型提供了借鑒。 位於黑龍江省東部的七台河是國家保護性開採的三大稀有煤田之一。伴隨着資源枯竭、成本激增、效益滑坡,面對科技發展帶來新能源、新材料的強烈衝擊,七台河市也與我國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面臨諸多發展之“痛”。 七台河市發改委主任高翔説,七台河市經濟支柱已由過去單純的原煤生産向煤炭開採、洗選、焦化、煤化工和發電系列化及煤建材産品轉化,延伸産業鏈,增加産品附加值,提高煤炭開發的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培育和發展了電力、化工、傢具、機械、食品等一批非煤産業。 首先,七台河市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扶持措施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在招商引資方面,重視循環經濟項目的引進,鼓勵企業拉長煤炭産業鏈條,對企業新上循環經濟項目給予特殊優惠政策,對投資億元以上的循環經濟項目由政府出資購買土地。 其二,七台河市精煤戰略的實施使産業鏈得以延伸。該市煤炭資源既有優勢具有“三高兩低”的特點,特別是優質焦煤東北獨有;劣勢是煤層薄、開採成本高,全市大力推進煤轉焦、煤轉電,發展煤化工和煤建材等産業,初步形成了“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産業鏈的發展雛形。 其三,把環境和生態理念融入到煤炭企業的生産過程,在各企業中廣泛開展“三廢”治理工作。目前,全市清潔型煤生産能力已達30萬噸,並有5個清潔型煤項目正在籌建中。 專家指出,七台河市以“一業為主多元循環、適度延伸、發展接續産業”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為我國其他類似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借鑒。七台河市發改委主任高翔説,循環經濟是構建“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資源循環型發展模式,謀求在有限的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中,通過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廢棄物再資源化等先進生産力手段,將各種産業融合起來。 專家指出,資源型城市轉型中應當注重“六大原則”。 政策導向原則。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原則,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並舉,統籌兼顧,整體推進。 生態效率原則。通過物料替代、優化工藝、産品升級等措施,對能源及原材料進行減量化,並開展廢棄物再利用和生産線終端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産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結構優化原則。依託現有的資源、産業和市場優勢,逐步減少資源粗加工産品比重,推動産業鏈的縱向延伸,提高産品的附加值。 高效利用原則。資源型城市在轉型規劃中應注意促進企業內部、企業間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加大副産物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力度,減少副産物和廢棄物的産生。 技術跨越原則。應積極引入現代化的深加工技術、循環利用技術、節能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加強資源深加工和延伸産品的開發。 協調發展原則。由於多方利益各有差別,需要採取宏觀協調、市場運作的方式加以平衡;重視管理體系、信息支持系統、政策措施保障等軟體建設,使之協調發展。 黑龍江省政府特聘CDM項目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學院張昊春博士介紹説,中國很多企業提高能效降低污染意願強,卻因技術落後、資金不足而進展非常緩慢,從國際減排的角度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很多項目都可以開發成為CDM項目。因此,在中國資源型城市發展清潔發展機制涵蓋面廣、行業眾多,潛力巨大。 一度為污染重、能耗高困擾的“煤城”七台河通過發展煤層氣、焦爐剩餘煤氣發電等煤炭伴生資源,年回收利用煤氣11億立方米,其中大部分來自國際減排項目的“貢獻”。 高翔説:“很多資源型城市注意到清潔發展機制的機遇,利用資源優勢參與到風電、水電、煤層氣回收、造林等領域。中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空間巨大,資源型城市利用國際資金和技術轉移實現減排,是發展良機。” 目前,國際市場石油及其相關産品價格長期居高不下,煤炭等資源性産品市場短缺和價格上漲,新技術和新産品的信息渠道日益暢通,也給資源型城市依託當地資源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帶來了難得的市場機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