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位於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的國內最大鉀肥生産企業青海鹽湖集團公司加緊建設綜合利用項目工程,打造中國最大的鹽化工基地。 | 經過兩年發展,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通過構建循環經濟産業鏈,資源開發告別過去賣原料、初加工歷史,資源利用開始實現“吃幹榨盡”,在西部率先走出一條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之路。
“聚寶盆”礦産資源儲量潛在總值佔全國16.4%
被譽為中國“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積達25.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4個寧夏。盆地內已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種39個,資源潛在價值15.5萬億元,佔青海省礦産資源潛在價值的90%以上,佔全國礦産資源潛在總值的16.4%。其中有石油、天然氣、鉀、鈉、鎂、鋰、鍶、硼等優勢礦産資源,特別是鉀鹽、鋰礦分別佔全國總量的81%和85%。 自古以來,柴達木人跡罕至。1954年,新中國的地質隊員挺進柴達木盆地,開始興建起城市、礦山和工廠。近年來,隨着全球資源性産品吃緊,柴達木盆地涌現出一批礦産資源類明星企業:如青海鹽湖集團、中信國安、西部礦業、慶華集團、青海鹼業等。 2005年10月,國家正式批准柴達木為全國第一批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的産業園區。在第一批示範園區裏,柴達木是惟一以民族自治州為整體、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試驗區,也是我國最西部的試驗區。 海西州副州長馬傑説,柴達木試驗區面積最大,基礎條件最差,組織成立最晚。其他循環經濟園區大多是從資源廢物利用開始,而柴達木是從資源的綜合利用開始。未來海西州將形成我國西部地區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循環經濟試驗園區,也將為西部地區探索一個新的發展模式。 2007年6月,“西部大開發特色優勢産業基地”在柴達木掛牌成立。青海省副省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領導小組組長馬建堂説,過去,柴達木的經濟模式是挖礦、賣原料,把初級産品輸入到東部地區進行加工。現在要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對礦産品資源進行精細加工,使之價值更大化。
打造循環經濟産業鏈實現“吃幹榨盡”
馬傑告訴記者,柴達木地區資源類型全、品位高、品種組合好、産業關聯度高,相互間的融合性較強。經過近兩年時間的發展,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發展思路已經理清,就是:依託交通幹線,圍繞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産業,構築一區四園。 延伸“油氣-鹽化工”、“煤-焦-鹽化工”、“煤化工-鹽化工-建材”、“有色金屬-天然氣-鹽化工”和“鐵礦-焦炭-鋼鐵”五大循環産業鏈,目前盆地內形成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四大功能工業園區,産業集聚效應已經顯現。 發展理念的突破,使一批突出循環經濟的産業集群項目落戶柴達木。青海察爾汗鹽湖目前已建成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産基地;西部礦業規劃建設格爾木冶煉基地,承接西藏礦産資源的深加工;中信國安投資建設我國最大的碳酸鋰項目——年産3.5萬噸碳酸鋰和5萬噸硼酸項目可實現工業生産總值12.8億元;青海中浩天然氣公司投資建設我國最大規模的甲醇生産線,總投資為25.399億元;鹽湖集團打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鹽湖資源與天然氣資源相結合的循環經濟産業鏈,投資80億元,打造我國最大的鉀鎂生産基地。 “從立項開始,企業項目能否與下游的産業相關聯,與另一種産品的廢物利用能否相關聯,這是我們關心的內容,能關聯的我們盡量促成。”馬傑説。 目前,中國石油青海油田正加快建設格爾木大型天然氣化工中心,圍繞“油氣-鹽化工”、“有色金屬-天然氣-鹽化工”,加快延伸發展産業鏈,構建循環經濟産業群。青海油田總經理黃立功説,融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大格局,青海油田按照做精做特煉油,做強做大化工思路,傾力打造格爾木石化基地,油氣化工産業將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提供了堅實的依託。 同時,青海鹽湖集團在氯化鉀生産能力達到200萬噸的基礎上,規劃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的一、二、三期工程,重點提取鹽湖富含的鎂、鋰、鈉等金屬資源。這些項目還將實現鹽湖資源、天然氣等資源的相互結合和相互利用,搭建了一個高層次的發展平台。通過鉀鹽的深加工,還形成了尿素、PVC、甲醇、氫氧化鈉、硝酸鉀、碳酸鉀、鹽酸、氬氣九種産品,通過連鎖生産,將鹽湖資源和天然氣資源全部“吃幹榨盡”,産業鏈延伸,無污染、無排放,實現從鉀鹽到鉀鹼、從無機向有機的跳躍式跨越。
柴達木成為青海經濟“火車頭”
循環經濟發展需要一批有實力的大型企業。2007年夏季,柴達木拋出696億的招商大單,100個招商引資項目中73個為化工類項目,通過項目推介會,最終簽約210億元的合作協議。主要為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綜合利用開發項目。 同時,海西州把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淘汰掉,把過去引進的一些不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小項目整合掉,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目前,除中國石油、鹽湖集團等本地重點企業外,一批通過招商引進的企業也開始成為柴達木循環經濟實踐的“龍頭”。 位於德令哈工業園的青海鹼業項目由東部民營企業浙江玻璃投資開發。青海鹼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利剛説:“目前我們已投入23億資金,待2011年三期工程完成後純鹼年産能達到270萬噸,屆時柴達木將成為亞洲最大的鹼業基地。” 在青海鹼業,由於廣泛採用清潔生産工藝,循環綜合利用資源,變廢為寶,僅2007年上半年節能減排總價值就高達1470萬元。2006年青海鹼業實現銷售收入8億元。 青海鹼業已成為柴達木循環經濟的一大亮點。純鹼生産原料是鉀肥生産後嚴重污染鹽湖環境的大量“尾鹽”,純鹼生産中産生的爐渣作為輔料變成了水泥,而廢液通過轉換成為了市場搶手的氯化鈣産品…… 青海鹼業總經理董利剛説,得益於柴達木豐富廉價的礦産資源和便宜的勞動力成本,再加上循環經濟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公司所産純鹼運輸到東部地區,扣除運輸成本,仍具有200元/噸的競爭優勢。 海西州發改委副主任王生寶説,未來五年,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工業項目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在“十一五”後三年和“十二五”初,一批具有全國性影響乃至國際性影響的重點項目,將在柴達木盆地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