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為1.2萬米特深井陸地石油鑽機。姚東
攝 | “我主持過很多技術和産品鑒定會,但今天是我興奮的一次,能為這&當今全球最先進的特深井陸地石油鑽機做出廠驗收,對我來説,機遇難得……”這是年近七旬的我國石油鑽機行業資深專家鐘樹德在11月15日舉行的1.2萬米特深井陸地石油鑽機出廠驗收大會上的一段開場白。 這一天,由中國石油集團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研製的我國首&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1.2萬米特深井陸地石油鑽機通過出廠驗收。鐘樹德顯然十分激動,他説:“1.2萬米鑽機的研製成功,打破了國外高端裝備技術對我國的長期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是我國石油鑽井裝備開發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核心部件基本實現國産化
11月15號,一個陰雨濛濛的冬日,記者來到寶雞石油機械廠的鑽機試驗井場,看到了1.2萬米鑽機的主體結構——在12米高的巨型四方底座上挺立着一個52米高的K型結構井架。而就在它旁邊10余米處,挺立着該廠在2005年12月研製成功的我國首&9000米超深井石油鑽機。 “從外觀上看,1.2萬米鑽機和9000米鑽機結構非常相似,但由於它們鑽井的深度不同,所以很多關鍵部件的配置和製造都需要投入很大力量進行重新研發。”寶雞石油機械廠總裝成套分廠的廠長馬一平指着1.2萬米鑽機告訴記者,“兩年前,雖然我們已自行研製了9000米鑽機;但1.2萬米不僅對中國的專業人員是個挑戰,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個難以攻破的難題。” 據了解,在此之前,全球僅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生産過一台1.2萬米模擬控制的直流電驅動鑽機,而且這&20年前生産的鑽機無論是系統配置、技術參數,還是操控性能,都與我國研製的這&1.2萬米全數字化交流變頻陸地鑽機有很大差距。 “我國自行研製的這&1.2萬米鑽機,其最大亮點就是國內外最先進技術的集成。”馬一平告訴記者,這&鑽機中除了柴油發電機是引入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的産品以外,其它關鍵部件均為我國自行研製,核心部件基本實現國産化,而這種特深井鑽機技術的自主研發在我國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 據馬一平介紹,鑽機的總體技術方案和集成技術研究,不僅在國內屬獨家擁有,就是在國際上也屬領先水平;鑽機首次研發了承載能力為900噸的井架、底座,實現了低位安裝,靠絞車的動力整體起升;首次研發了6000馬力超大功率絞車,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經濟運行性;首次研發了承載能力900噸的天車、游車;首次研發了承載能力900噸、能夠適應零下40攝氏度要求的大鉤和吊環;首次研發了承載能力675噸、適應零下40攝氏度要求的水龍頭;首次研發了承載能力720噸、耐低溫的死繩固定器……同時,該鑽機所配2200馬力高壓泥漿泵易損件的可靠性研究、專用交流變頻電機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被“逼”出來的世界創舉
為什麼要研製像1.2萬米鑽機這麼高端的石油鑽井裝備技術?面對記者的提問,寶雞石油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永澤用一句簡短但卻意味深長的話回答説:“1.2萬米鑽機是為了滿足我國對深層油氣資源勘探的需求、提高我國石油鑽井裝備的研製水平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開發研製的。” 之所以用“意味深長”來形容張永澤的回答,是因為研製1.2萬米鑽機實際上迫於現實需求與客觀情況的矛盾,是個被“逼”出來的選擇。張永澤告訴記者,一方面,我國油氣資源經過幾十年的勘探開發,目前地下淺層和中層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程度已較高,而深層、超深層、特深層的油氣資源,由於受到鑽井裝備的制約,目前還屬於相對陌生的領域。而全球油氣資源的日趨緊張以及日益高漲的對油氣資源的強大需求,要求我們必須要打破技術瓶頸,向更深的地層要能源。 “另一方面,石油鑽採裝備作為國家一項重要的戰略裝備資源,如果缺乏自主技術,單純依靠其他國家的技術資源,也是不現實的。”張永澤話鋒一轉,嚴肅地説,“長期以來,國外高端石油裝備技術壟斷國內市場,而且對我國變相實行封鎖,他們以令人難以承受的價格或是各種理由拒絕向我國供貨。所以我們意識到必須依靠中國自身的實力進行研發,只有這種自行設計、自主研發的産品才能夠真正保障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才能夠保障中國在國際石油裝備行業的話語權。” 鐘樹德的觀點與張永澤不謀而合。鐘樹德説:“石油鑽機是石油工業重要的裝備之一,它的研製水平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在國際舞&的話語權和整體形象。此前,我國在特深井鑽採裝備上長期受制於發達國家,他們不僅開出了相當於我們自行製造成本兩倍的價錢,而且交貨期很長,實際上就是不願意給我們提供這樣的産品。” 為此,在中國石油集團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1.2萬米鑽機”被列入國家“十一五”863計劃重大項目——《先進鑽井技術設備》重要課題。而在此前一年,鐘樹德就同國內幾位石油鑽井和石油裝備領域的資深專家投入到了這個項目的研究及方案設計工作。
石油裝備從生産大國走向強國
由於勞動力廉價和能源資源價格較低,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特別是在汽車、紡織、服裝等諸多領域,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似乎是低價、低檔、低質的代言。 “長期以來,石油裝備行業面臨同樣的困擾。”鐘樹德説,“全世界一半的石油鑽機都在中國生産,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石油鑽機的生産大國,也是石油裝備生産大國,但還遠遠達不到強國的技術水平。” 在鐘樹德看來,我國石油裝備行業與世界強國水準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因為長期以來缺乏高端産品,産品的總體方案優化不夠;二是缺少自主創新,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追趕,往往是看到國外研製出了什麼産品,然後拿回來稍加改動為我所用,而不習慣自己為全球行業的進步作出原創性的貢獻;三是關鍵設備的質量和可靠性還達不到國際水準的要求。 “但1.2萬米鑽機的研製成功,讓中國石油裝備製造業看到了新希望。”鐘樹德説,“1.2萬米鑽機的研製成功,不僅提升了我國在國際油氣資源勘探市場的競爭力,還使我國這個石油裝備製造大國達到石油裝備製造強國的水平。” 鐘樹德説:“首先,我國第一台特深井鑽機問世,將大大提升寶雞石油機械公司的品牌價值,同時加大中國石油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其次,從全球油氣資源的稀缺程度可以預料,1.2萬米鑽機無疑意味着一個可觀的商業前景,它不僅可以滿足陸地特深井勘探和開採的需要,也可以應用到海洋鑽井&&對深海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採中,中國産品將以最好的性價比贏得世界的尊重,這也是一個製造業大國走向強國的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