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輪廓初具雛形 業界呼籲理性看待煤制油
    2007-11-13    本報記者:殷耀 任會斌    來源:經濟參考報

  隨着原油供應緊張、價格高漲,我國能源安全形勢日趨嚴峻,煤制油産業的發展呼聲日益高漲。
  但是,圍繞已初具輪廓的煤制油産業,當下爭議不斷。部分業內人士和專家接受採訪時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煤制油産業,技術、硬體、市場等條件均已基本具備,應站在能源安全、自主創新的高度,以戰略眼光,辯證看待這一産業的發展。

自主技術日趨成熟

  經過長期的攻關,近年來我國煤液化制油技術進步迅速。內蒙古伊泰集團煤制油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姜建生介紹説,近年來,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神華集團、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兗礦集團等企業、科研單位陸續研發出煤直接液化、間接液化制油技術,相關硬體、控制軟體、催化劑開發也獲得突破。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煤變油”項目首席科學家李永旺説:“從理論、技術和中試結果看,我國已全面掌握煤制油核心技術,産業化時機已經成熟。”
  眼下,興建煤制油項目的熱情也在高漲。2004年以來,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神華集團、伊泰集團煤制油示範項目進展順利,規劃總規模分別為500萬噸和48萬噸。至2007年底,神華集團首條108萬噸直接制油和伊泰集團首條16萬噸間接制油的生産線將基本建成,明年將進行試生産。同時,兗礦集團、潞安礦業集團等企業建設的其他5個示範項目也在加緊實施,預計近兩年內將陸續進入試産階段。

産業輪廓已具雛形

  據李永旺認為,首批示範項目成功後,將推動我國百萬噸級以上的煤制油自主技術産業化。
  此外,兗礦集團的煤間接液化制油項目建設成功後,將是直接進入百萬噸級技術的煤間接液化制油項目。伊泰集團、潞安礦業集團示範項目的後續規劃也都在擬定,規劃年産能都在300萬噸經濟規模以上。
  但是,初具輪廓的煤制油産業已有盲目規劃、遍地開花的風險。記者了解到,除首批7個國家示範項目外,內蒙古、陜西、河南、安徽、寧夏、貴州、新疆、黑龍江、山西等省、自治區也都在籌備或規劃其他的煤制油項目,部分地區規劃的項目甚至不止一個,規模從幾十萬噸至上百萬噸不等。專家預計,按目前的發展態勢,至2020年左右,我國煤制油産業規模將達到0.3億噸至0.5億噸。

發展:“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儘管産業化的條件基本具備,但每萬噸1億元以上的投入,決定了煤制油産業應科學、穩步發展,不能一哄而起。”姜建生説。
  首先,煤制油産業儘管已有近80年的發展歷程,但對我國而言仍是全新産業,當前我國大量缺乏技術、運營等方面的經驗和人才,科研機構必須做好支持工作,建議國家予以科研、人才培養方面的支持。
  第二,嚴格落實國家限批的規定,先做好示範,示範項目的規模也應先小後大。據介紹,百萬噸級裝置投入高達上百億元,一次試車花費就多達兩三億元,一旦有閃失損失巨大。十幾萬噸的工業裝置投入小,一次試車的花費在2000萬元至3000萬元,企業有消化能力。
  測算顯示當前300萬噸是煤間接液化制油項目的經濟規模。隨着技術、生産經驗的積累,煤制油由産業示範向大規模産業化過渡後,小企業無法生存。
  第三,煤制油項目耗煤量大,低煤價是賴以發展的基礎。首批示範項目都依託大型煤炭企業興建,處在大煤田的核心地帶。因此,今後規劃産業發展時,仍需堅持坑口原則,實行煤、油聯産,煤炭至少應能滿足制油項目30年至50年的需求,以最大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非煤炭富集區不宜建設同類項目。

要以戰略眼光看待煤制油産業

  有觀點認為,煤制油項目技術、市場風險大,此外我國煤炭資源總量大、人均少,間接和直接制油的煤炭資源利用率也分別低於30%和50%,浪費嚴重。生産一噸油品耗水超過10噸,污染也遠高於一般煉油項目。
  伊泰集團董事長張雙旺説,任何新事物受到質疑甚至反對都是正常的,認知需要過程。但是,從國家整體能源戰略層面看,煤制油卻有着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和長期效益,而且污染問題通過採用技術革新和清潔生産工藝是可以克服的。至於技術風險,國際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大規模實現煤制油工業化,眼下我國的化學技術、工業裝備比當年大大提高,技術風險低,産業化周期也將大為縮短。
  對市場風險問題,煤直接、間接液化制油每噸産品分別耗煤3.5噸、4.2噸左右,按當前的煤炭價格綜合測算,示範項目每桶油品的成本在35美元至38美元。李永旺分析説,如果達到300萬噸的最佳經濟規模,以150元至200元的煤炭坑口價計算,每桶油品的成本將降至30美元左右,尤其是正在研製的第五代催化劑成功後,催化效率預計還將提高30%左右,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相關稿件
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儲量年內將突破7000億噸 2007-11-13
目前我國發電供熱用煤佔煤炭生産總量一半 2007-11-13
供需失衡成本上升 多因素合力推高煤炭價格 2007-11-09
雲南整合煤炭資源淘汰産能落後煤礦 2007-11-06
內蒙古大型煤炭基地三大突出問題亟待破解 200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