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網絡世界!在基於寬帶連接的Web2.0時代,你就是網絡的主人公。你接受信息,也發布信息;你是讀者,也是作者。互聯網製造了多少一夜成名的神話,但同時也帶來種種危機。
最遭痛恨的網站
如今在好萊塢,人人都知道佩雷斯 希爾頓。他專寫名人八卦,博客被稱為“好萊塢最遭人痛恨的網站”。 “在我之前,很多博客都非常自我,像寫在線日記似的——‘我今天醒了,我與鄰居喝茶啦,我去公園散步啦’——無聊,無聊,太無聊了。我要談談名人和娛樂,因為他們才夠瘋狂,夠有趣。”聽上去,29歲的希爾頓很願意推銷他成功的經驗。 希爾頓其實是網名,他的真名叫馬裏奧 阿曼多 勒萬德。三年前,希爾頓開始寫博客,但很快就被告了,因為他的博客名Page666,模仿的是《紐約郵報》的八卦專欄Page6。之後,他改成現在的名字“佩雷斯 希爾頓”。“佩雷斯”反映了他拉美人血統,至於“希爾頓”,很多名人都叫這個名字。 但希爾頓聲稱:“我從不惹麻煩,是麻煩找我”。他享受現在的生活,因為每天有450萬人次訪問他的博客,這在世界網站排名中位居前1000名。在《花花公子》前封面女郎安娜 妮科爾 史密斯猝死以及“小甜甜”布蘭妮 斯皮爾斯住院那一週,他的博客日訪問量達到創記錄的610萬人次。 許多律師努力讓他閉嘴,不過看來沒什麼效果,希爾頓仍在博客中大放厥詞。 這不是2001年網絡泡沫破裂前的那個Web1.0時代了。那時,你只能撥號上網,只能瀏覽、下載和搜索。換句話説,網絡提供什麼,你就接受什麼。如今,Web2.0使整個互聯網變成一個共享的世界,你可以在任何一個網絡社區中發文章、貼圖片、上傳視頻和音樂,與世界各地的讀者交流溝通。一切都很簡單。
網絡成名潛規則
問題是,網絡社區如此之多,會員也如此之多,比如,MySpace會員一億多,Facebook會員3000多萬……為什麼成名的偏偏是你? 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希爾頓那樣做,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像希爾頓那樣做,比如亨利 厄爾。要&&上厄爾,可能會有一點困難,因為他每年有近250天呆在肯塔基州的費耶特縣監獄裏。 厄爾的違法記錄將近1000項,多數因為酗酒。當長長的違法記錄以及他那表情各異的大頭像出現在費耶特縣監獄網站上時,這個57歲的傢伙迅速在網絡世界走紅。 一個網站稱讚厄爾是“表演藝術家”和“偶像”。網上出現很多厄爾的粉絲,還有人為他建立個人網站。他的影響力蔓延到傳統媒體,許多談話節目和新聞節目對他做人物專訪。 試想,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厄爾這樣的人可能唯恐躲之不及。但在Web2.0時代,人們卻把他當作了明星。為什麼會這樣?是人們變得寬容了?還是因為在Web2.0時代人們的道德標準出現了滑坡? 也有聰明人利用技術的內在規則成名,比如羅伯特 斯科布爾。在谷歌中搜索羅伯特,他的博客排第一。一般而言,谷歌判斷一個網站的重要性,是看與該網站建立鏈結的網站數量。在Web2.0時代,搜索幾乎意味着一切,因此也可以説谷歌的規則就是Web2.0的規則。從網絡社區角度來講,你的“朋友”越多,你的知名度就越高,你的價值也就越高。在這裡,“朋友”就是“鏈結”。 為什麼他們要與你鏈結?因為你有吸引力。羅伯特説:“當今惟一稀缺的就是觀眾注意力。”那麼,怎樣才能吸引眼球?答案是,要麼你像羅伯特一樣深諳搜索的規則,要麼你要比其他人更有效地到處大叫“看我!看我!”
網絡賺錢有新招
有這樣一句名言:“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條狗。”換而言之,在網上,你可以扮演任何人,並因此成名。“孤獨女孩15”就是一例,她創造了2006年網絡躥紅的又一個奇蹟。 最初,她以16歲鄰家女孩的清純面孔出現在YouTube上,對着鏡頭講述虔誠信教的父母、感情曖昧的男友等各種生活瑣事。她的自白吸引了2000多萬人次瀏覽。但三個月後,《洛杉磯時報》揭穿她的真實身份是新西蘭女演員,名叫傑茜卡 羅斯,她和一家演員代理公司共同導演了這齣戲。 有趣的是,騙局被揭穿之後,“孤獨女孩15”人氣反而更旺。不僅有電視節目邀請羅斯做嘉賓,還有導演邀請她拍電影。 於是,演出代理公司與英國Bebo網站合作,趁熱打鐵炮製了一系列名為KateModern的視頻,講的是20歲的倫敦大學生凱特、她的男朋友塔裏克以及電腦神童加文在一起合住的故事。 製作班底説,KateModern是“世界上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可以情節互動的系列劇”,任何人都可以給他們提建議,決定劇情下一步如何發展。換句話説,這部系列劇是傳統肥皂劇與Web2.0交互功能相結合的産物。 據介紹,KateModern瞄準的是英國13至24歲的青少年群體,微軟等四家公司為該系列劇提供了贊助。 Bebo主席喬安娜 希爾茲説:“用戶觀看每部片子需要大約40分鐘,因此我們將捨棄傳統的按點擊量付費的廣告模式。如果可行,這將是網絡內容付費的重要進展,而英國是第一試驗地。英國的Web2.0市場是最具有活力的市場之一,其廣告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其他多數國家。只有在這裡,你才會深切感受到Web2.0的商業前景。” KateModern模式並非完美,它要求人們持續高度的關注。迄今,互聯網還主要靠點擊或製造噱頭盈利。美國猶他州的廚具生産商Blendtec就是這樣做的。在該公司製作的一系列名為“它能攪拌嗎?”的視頻短片中,一個白衣男子將信用卡、高爾夫球、磁鐵、假鑽石甚至鐵鍬等幾乎任何東西放到攪拌機裏粉碎——惟一目的就是證明它生産的攪拌機性能有多好。正是由於這種瘋狂,在YouTube上,該系列視頻具有極高的人氣,Blendtec的銷售額也隨之上升。
顛覆傳統價值觀
當人們在Web2.0世界中自己生産並挑選信息時,一些傳統權威機構的光環正慢慢減弱。但研究信息技術的埃絲特 戴森説得好,千變萬變,Web2.0所不能改變的是人性。形形色色網絡名人的誕生,正是人性在新技術條件下尋求表達方式的生動體現。 雖然形式有所改變,但“慾望”和“貪婪”仍舊是人性在Web2.0時代的主要表達方式。比如在線賭博出現了,還有數不清的色情網絡社區涌現。英國一位思想家如此發問:“為什麼最好的技術總要被用於最低等的目的?” 毋庸諱言,網絡正在某種程度上顛覆傳統價值觀,並導致道德恐慌。美國州立聖迭戈大學心理學教授讓 特文格等人的一項調查發現,當今社會,年輕人變得更加自我。“今天的大學生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總體上更自戀,”特文格説。調查顯示,今天美國2/3大學生存在自戀傾向,而1982年這一比例只有30%。 而在硅谷工作的安德魯 基恩看來,Web2.0正在催生一個充斥着沒有內涵只知自我吹噓的傻瓜社會,人們為了出名而出名,權威和品質被供奉在虛無、自戀的祭壇上。“所有一切就是自吹自擂,沒有任何實質性內容。人們成功地吹捧自己,僅此而已。”基恩為此寫了本書,名叫《業餘者的邪教:今天的互聯網如何消滅文化並傷害經濟》,讓Web2.0的擁躉很憤怒。 但並非網絡上的一切都讓人悲觀。也許你和我一樣喜歡加拿大人凱爾 麥克唐納的傳奇故事。 2005年,麥克唐納在博客上宣稱要用一根紅色曲別針逐步換到一棟房子。這聽上去荒謬,但經過一年多時間14次網上交易,他如願以償。他曾交易到的東西包括筆、門把手、發電機、小貨車以及出演某部電影裏的一個角色等。他為此寫了本書《紅色曲別針》。 與絕大多數網絡名人不一樣,麥克唐納上網的時間並不多,“想想在電腦前坐一整天,這有點讓我害怕”。他的愛好是周游世界,Web2.0隻是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
[相關鏈結]網絡也溫情
去年8月,來自英國萊斯特的老人彼得 奧克利製作了一部有關自己二戰經歷的系列視頻短片,並用“老人1927”的網名在YouTube視頻共享網站上發布。短短一週內,它們成為該網站最熱門的視頻。 對自己成為網絡名人,奧克利解釋説:“有很多人從沒與爺爺奶奶説過話,或許是因為他們的爺爺奶奶去世得早,他們把我當作爺爺看待了。” 奧克利不惡搞,不耍酷,也不造假。你在鏡頭中看到的奧克利就是真實的奧克利,一個生於1927年的老人。“我要讓人們確信我老了。‘老人’是(開博客時)在我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詞。‘1927’表明了我的出生年份。” 如今,奧克利的視頻短片開場語“你好,YouTubers!”已成了YouTube的著名問候語。媒體們爭相採訪他,世界各地的觀眾給他寫信。“我不一定要答覆所有來信,但一旦讀了這些信,你就不得不回信。他們是在向我傾吐心聲啊,”奧克利説。 看來,這個奇怪的網絡世界,還是有些讓我們感動的東西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