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最近在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調查了解到,新一輪資本西進造成“淘金熱”正使西部礦業開發迅速升溫,但同時也對西部礦産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以及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威脅。專家建議,西部礦業開發中,必須注重提高行業准入門檻,規範礦業秩序,實施資源整合。
西部礦業開發迅速升溫
2006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來自國土資源部的資料顯示,“十五”期間我國礦産勘查投資增長50%以上,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其中西部礦産勘查投資增幅達17%。隨着勘查投入與力度加大,對西部潛在資源的價值估算也在直線上升。 以西藏為例,2007年初,業界對西藏地下資源的經濟價值估算為6504億元,但僅僅幾個月後,就上升到了1萬億元人民幣以上。“而且隨着地質勘查工作的深入,這一數字可能還會翻倍。”西藏玉龍銅業副總經理羅已翀對記者説。 交通條件的改善也進一步提升了西部礦産資源開發的熱度。青藏鐵路建成後,從西藏運出的礦産品,運輸成本下降了20%以上,總成本下降30%。基礎設施的改善不僅為西藏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提供了基礎條件,同時也使以往品味相對較低的優勢礦種大規模開發成為可能。 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的改善使越來越多的資本注入西部地區。目前,青海西部礦業、福建紫荊礦業等國內大型礦業集團已將目光投向原來少有人問津的高海拔地區礦床;而一些來自東部地區的小型礦業資本更是紛至沓來搶佔資源地盤。“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西部礦業開發還剛剛起步,可以預見更大的開發熱潮將接踵而來。”原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趙鵬大教授説。
礦産盲目開發破壞作用巨大
一些專家和內業人士同時提出,礦業開發熱一方面有利於促進西部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由於生態環境脆弱,西部礦産開發模式必須避免走以往東部和中部地區的老路。 專家們認為,目前西部地區礦業開發雖已進入熱潮,但面臨的困難也很大。首先是西部地區目前礦産勘查程度仍然很低,可採儲量所佔比例小。據西藏自治區發改委介紹,除少數礦區之外,西藏礦産地質勘查程度低,做過地質工作的礦山不到已發現礦産地的1%。現有開採礦山中也只有15%做過地質工作,僅10%的礦山企業開採的地質儲量經過礦産儲量部門評估。另一個西部資源大省青海也是如此。 其次,西部地區尤其是青海和西藏,目前大部分海拔在4000米以下的礦床已基本被“跑馬圈地”佔完,而剩下的礦産資源大多地處高海拔地區,開採成本大,生態保護難度更大。而且這些區域周邊多為少數民族地區,“神山聖水”密布,礦山開發如果處理不好與當地的民族關係,很容易激發民族矛盾。 雖然與東部和中部地區相比,西部無論是從地勘程度、採礦條件來説都還處於初級階段,但由於潛力巨大,目前已吸引着越來越多的資本介入這一領域。 在西藏,由於過去沙金開採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2005年,自治區關閉了65家沙金礦山,並明令自2006年起全面禁止開採沙金礦。在青海,芒崖石棉礦是我國最大的石棉礦,開採企業除青海國有芒崖石棉礦外,還有各類個體、鄉鎮小礦山企業近百家,這些企業各自為政、爭奪山頭,他們採富棄貧、採而不剝,對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浪費,預計石棉資源損失量達50%至60%。 造成大量東部個體資本涌入的原因在於西部地區發展的衝動與礦業秩序的不規範。西部鋅業公司副總經理楊徵認為,由於西部省區普遍經濟落後,許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礦業開發的可持續發展,結果造成缺乏資質的個體資本氾濫。這些資本逐利性很強,而且往往只顧眼前利益,對資源採富棄貧。
西部資源亟須有效整合
對於大舉西進的礦業資本,業內人士認為國家應予以區別對待。由於西部特別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同時又是我國大江大河的主要發源地,一旦走上東部和中部地區礦業無序開發的老路,其影響將是毀滅性的。專家指出,目前中小資本在西部礦業開發中所佔比例明顯過大,國家應有意識地加以調控。 如青海省絕大多數礦山企業規模較小,2000年全省礦山企業産值超億元的僅4家,超千萬元的只有13家。礦山企業的這種多、小、散狀況,使得礦産資源的規模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嚴重制約了礦産資源的集約利用。 針對這種狀況,趙鵬大等國內知名的礦業專家提出,國家應在西部地區實施更加嚴格的礦業准入制度,規範礦業開發秩序。總的來説,應當採取“抓大促小”的戰略。 首先是對於礦業開發的主體,國家應扶持一批大型礦山企業,使礦業企業規模結構調整的方向趨向集約化、規模化。對於不符合法定條件、採選技術落後、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的礦山,應當鼓勵符合要求的中小礦山通過聯合、重組,實現集約化經營,引導其向“專、精、特、新”的方向轉變。同時支持優勢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兼併、重組,形成規模經營、産品多樣、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集團。 由於西部礦業開發相對而言成本更高、條件更艱苦,因此,應突出礦産品結構和技術結構調整,改變礦産品以原礦石等初級産品為主的現狀,利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有競爭力的特色産品,形成具有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特色産業鏈,使優勢資源所蘊藏的巨大經濟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與此同時,西部礦業開發更應重視環境退化問題。環境監管部門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土地復墾制度和排污收費等。對新建、改建、擴建礦山除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還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已經閉坑的礦山和廢棄的礦井,要加強生態環境恢復和土地復墾。國土資源部門要按照環境准入制度的要求,嚴把礦産資源開採立項和礦業權審批發證關。鼓勵礦山企業採用清潔生産技術,積極推進礦山“三廢”綜合利用和礦産開採對周圍環境影響的無害化工作。鼓勵增加對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積極探索建立礦山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履約保證金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