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普通人理解的建築並非自己住的樓房,而是“世界建築奇蹟”等景觀;10年後,購房人開始關心自己住的房子是個什麼樣的建築,什麼風格的設計,有着怎樣的特質……這就是建築設計帶來的進步。”加拿大寶佳國際建築師有限公司駐華首席代表高志認為,中國建築設計的10年是住房制度改革的10年,是向世界先進技術學習的10年,是中國建築體系融入世界的10年。
十年的“高度開放”交織着“魚龍混雜”
高志説:“對建築設計來説過去的10年是高度開放的10年,但同時也有利弊兩個對立面。” 10年間,建築設計行業對於外國設計公司的開放,的確引來了不少“大師”級的人物,北京的建築不僅得到了不少“重量級”設計師的真傳,而且也學習到了很多真功夫。但並非“進來”的都是腕兒,也摻雜了數量可觀的國外低水平建築設計公司,可以説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建築設計行業不僅對外開放,對內也實行了“開放”,於是就有一些“假行家”也混進了建築設計業。高志認為,建築設計是對專業要求很“精”的行當,並非人人都可以操刀對建築下手。他説:“感覺10年前,真正關心建築設計本源的不多,在唯經濟利益挂帥的情況下,關心什麼容積率、綠化率、外立面等硬指標的人很多,盲目攀比,胡炒亂蓋的現象到處都有,而那種建築應該具有的美感、張力和創造力卻顯得不足,有點像中國的電影大片,場面華麗無比,內容乏善可陳,總想賺人眼球就不肯下死功夫好好講故事。”
業精於“學”的十年
不可否認的是,過去的10年間,建築設計行業在向國外先進觀念和技術的學習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高志粗略總結了四個變化: 一、設計思路的轉變。與最初的狀態相比,設計公司最大的進步是開始考慮:什麼樣的作品能夠為甲方帶來更多的綜合利益,而非簡單的經濟效益,這是市場化的結果。比如景觀設計,地産産業鏈的搭建,人性化空間及細節,都有很大進步。 二、從孤立到綜合。原來是很孤立的設計建築,做酒店只考慮酒店,做公寓也就一門心思關心單獨的公寓;而現在建築設計師更多的在考慮整個區域建築群和每個建築的關係,甚至是城市和單體建築的關係。今天單純考慮孤立的建築的設計方案很少見了,而在更多地關心城市未來發展的趨勢對區域和建築的影響。 三、建築設計開始具備了前瞻性。原來規定建築的壽命是50年,但後來很多建築才建成20多年就拆掉了,因為發現建築所處的位置極差,非常影響城市的發展,這個癥結就在於城市本身沒有系統的發展計劃,也就是缺少“生長”的眼光。“後現代主義”的觀點認為城市是漂移的,建築是可變的。就是説建築的壽命應該是長久的,要能適應城市的發展。這種“後現代主義”的觀點正在被北京接納。同時,刻意追求過去不能表現的東西,尤其是城市性格的東西,逐漸為人們所重視。 四、建築是連續的。原來都是一棟棟的單獨建築,而現在情況不同了。房地産市場在不斷洗牌,結果是出現了一些龍頭企業,這些企業有能力進行超大項目的開發甚至是部分城市區域的開發,他們在開發大項目時就會關注建築群和建築之間的&&,比如原來只關心“住”,現在還要關心學校、酒店、商業等等城市産業鏈的搭建以及它們之間的能級遞進關係。
不能不説的“國六條”和奧運
有兩件事在這10年裏給高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説,不得不提到“國六條”,因為它給房地産帶來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初有不少人認為“國六條”是打壓房地産,現在看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因為國家不會抑制內需的發展。為了應付這個90平方米,剛開始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什麼增大陽&面積呀、兩套打通成一套,但後來我們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這個70%的90平方米規定是為國家長治久安而考慮的。” 當初1996年實行取消實物分房,後來發現,原來實物分房分不到房的人其實往往就是現在買不起房的人,有房的人可能不只一套房,沒房的人仍舊一家子擠一間屋。國家要穩定必須要大家安居樂業,採取對大戶型徵稅,然後去補貼相對貧困的人,這兩頭的比例大概佔(10%+20%),那剩下的70%的中産階級可以走市場化,70%的90平方米就這樣産生了。 如何解決中産階層的住房問題,其實是如何考慮中産階級生活方式的問題。從設計上來説,如何在80到100平方米設計出最適合中産階級的房子是未來幾年的重點。 另外,奧運工程也讓高志印象深刻。他説:“北京的奧運工程雖然眾説紛紜,但我認為這些建築比如鳥巢、水立方,絕對都代表了世界級的建築水平,是非常優秀的作品。這些建築拿到任何國家都絕對是一流的水平”。中國如今也有了可以在世界上叫得響的建築,尤其是“水立方”,構思精巧,精妙絕倫,堪稱“極品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