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保修設備行業將面臨全球化困局
    2007-05-16    本報記者:王莉 實習生:唐瑾瑾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目前全國有汽車維修企業22萬家,隨着中國政府規範汽車服務市場和市場出現強勁需求,到2010年全國汽車修理廠將達到40萬家左右。1983年成立的中國汽車保修設備行業協會迄今已成功舉辦41屆此類展會,經過多年努力,該展會已成為國內同行業中最具影響、最具規模的行業盛會。圖為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的第12屆汽車保修設備展,參展者正在佈置展品。這屆展覽會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韓國、日本等國的廠商和用戶都將組團參觀展覽會。 (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迅速有目共睹,以維修保養改裝為代表的汽車後市場隨之也成為全球資本和企業關注的焦點。但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中國汽保的發展與全球化國際高峰論壇”上,記者卻發現,我國汽車保修設備製造企業卻紛紛將目標客戶鎖定國際市場。與會企業和行業專家向記者&&,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已成為我國汽車保修設備製造企業的必然選擇。

汽車保修設備出口態勢良好

    “伴隨我國汽車工業的快速增長,作為汽車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汽車保修設備行業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汽車保修設備行業協會秘書長田國華告訴記者,從1970年我國出現第一家汽車保修工廠至今,我國汽車保修行業發展速度不可小覷。截至2005年,我國汽車保修設備製造廠商已經由1983年的61家增加到1300多家,年工業産值由2000萬元增加到90多億元,出口産值也由100多萬元增加到10億元,並逐步建成了多渠道、多層次的銷售網絡。
    隨着我國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業界觀察家預測,汽車維修企業今後每年將以10%至15%的速度發展。到2010年,各種類型的汽車安全監測站將達到2400至2550個,僅用在汽車檢修線上的監測儀器,到2010年就可以達到4.8萬至5.1萬台,再加上全國幾十萬家汽車維修企業的需求,汽車後市場對先進汽車保修産品的需求量將相當可觀。
    “目前我國本土保修企業製造的産品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我國汽車市場對高精尖汽車維修檢測設備的需求,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越來越多的汽保企業開始把目標瞄準國際市場。”田國華説,我國汽車維修檢測設備和技術的出口主要面向第三世界國家,尤其在東南亞、中東和南美地區,我國的汽保産品很受歡迎。海關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汽保設備出口額達到近20億元,比2005年增加三億元,且整個行業的出口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全球化戰略是必需還是被迫

    “雖然汽車産量的飆升給我國汽車後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與全球汽車市場的總量相比,我國汽車保有量所佔比例仍然偏低,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汽車保修設備企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必須將發展戰略提升到全球化的高度。企業只有進入國際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參與市場競爭,優化資源配置,才能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田國華這樣告訴記者。
    田國華的觀點得到了汽車保修設備製造企業的廣泛認同。深圳市元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産汽車維修設備的科技企業,2002年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後,公司便加快了國際化步伐。2003年5月,元徵收購了一家德國公司,同時成立了歐洲分公司,並借此把産品打入歐洲市場。在公司總裁劉易之看來,國際化策略就是要敢於競爭,要不斷進攻而不是防守。劉易之告訴記者:“走向國際市場是我國汽車保修設備企業的目標和出路。”
    然而,面對國內方興未艾的汽車後市場,選擇“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競爭,企業似乎另有隱情。
    大昌集團格普國際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棟頗顯無奈地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汽車保修行業存在的惡性競爭、競相壓價現象,擾亂了市場秩序,使國內生産企業的利益受到很大損失,因此企業選擇到國際市場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説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目前,許多外資汽車服務商和汽車保修設備經銷商紛紛籌劃在中國發展,我國的汽車保修市場份額正在被進口産品所擠佔。”營口大力汽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宗立本説,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進口關稅大幅下調,國外汽車保修設備的價格越來越有競爭力,再加上一些國外廠商直接在國內投資建廠,利用我國國內原材料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等優勢,生産出的産品給國內的汽車保修設備製造企業帶來了很大威脅。“面對外資的壓力,本土汽車保修企業不得不走向國際市場,尋找更大發展空間。”宗立本如是説。

“走出去”還缺少什麼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汽車保修設備企業其實並不鮮見,很多企業已經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嘗試,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面對國外市場的行業准入制度、産品和技術標準,甚至文化差異,再加上企業間相互合作、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不足,致使許多走出國門的保修設備企業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都耗費了巨大的資源,甚至代價成倍高出在國內市場,中國汽車保修設備企業的國際化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一位行業觀察家告訴記者,從總體上看,中國汽保産業出口仍處於粗放型階段,出口産品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提高。具體而言,我國汽車保修企業受規模、品牌以及售後服務等因素的制約,在“走出去”過程中還面臨不少困難。
    首先是企業規模小,力量分散。我國汽保産業總體水平不高,汽保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力量也較為分散,競爭力不強。我國汽保行業産值還不到世界汽保産業産值的5%,而且對科技含量較高的汽保産品研發能力還不具備。
    其次是缺乏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比例不高,而許多具有高新技術産品和高附加值的産品又難以擴大,從而導致新産品國際市場的佔有率較低。
    “中國汽保企業需要盡快建立自主研發中心,迅速提升産業水平,避免在低水平徘徊。”吳棟&&:“企業需要加強創新能力,要有知識産權觀念,海外保護意識要強。國際化不僅僅指出口,還需要企業具有全球化的市場觀念和發展策略。”
    另外,在售後服務體系方面我國的企業也不具有優勢。目前我國汽保企業在國內各大城市擁有完善的售後服務網點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大型企業,在國外建立售後服務網絡的企業則是少之又少。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由此&&,在個性化製造與人性化服務更加突出的國際市場,如何滿足每一位終極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成為擺在我國維修服務行業面前的新任務和新挑戰。通過完善而周到的服務吸引消費者,不僅將提高我國汽車維修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形象,更是企業塑造品牌形象的良好契機。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