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能源汽車成了各大國際車展最耀眼的明星。無論北美車展、日內瓦車展,還是北京、上海車展,新能源汽車都是各大廠家參展的主力車型之一。在第12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媒體日上,雷克薩斯展示了世界首款豪華混合動力轎車——LS600hL轎車。圖為一位模特與雷克薩斯頂級旗艦車LS600hL在車展上亮相。 本報記者:陳建力
攝 |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能源汽車生産准入管理規則》意見徵求工作已於近日結束。這份徵求意見稿在鼓勵企業研究開發和生産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對新能源汽車的生産准入設置了嚴格的限制條件。業界分析指出,徵求意見稿表明了主管部門對於目前處於良莠不齊現狀的新能源汽車生産加強整肅的決心,為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預示這一産業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發展新能源汽車已大勢所趨
2006年中國汽車産銷雙雙超過72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25%,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新車銷售市場。截至去年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約為4000萬輛左右,有機構預測三年後將升至7000萬輛。 汽車消費的快速增長導致能源消耗加速增長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機動車燃油消耗量約佔全國總油耗的1/3,這也使得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每年都在不斷攀升,有關資料顯示,2000年為33.8%,2006年為46%。預計到2010年、2020年,機動車燃料需求分別將佔到當年石油總消費的43%和59%,汽車將成為作為石油消耗增長的主要因素。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估計,到2010年中國石油消耗的61%要依賴進口,而汽車的石油消耗將佔國內石油總需求的43%,到2020年上述比率將分別增至76%和57%。 同時,環保的壓力也在不斷的加大。從今年1月1日起,北京開始對輕型柴油車實施相當於歐IV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的國家第四階段排放標準,提前與國際接軌,同時北京將於2008年在國內率先對新車實行“國四”排放標準,2010年國內新車銷售將全面實施該標準。預計到2010年,中國生産汽車的排放控制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有望由2000年的八年縮短到五年。 在能源和環保的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無疑將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據專家預計,如果新能源汽車得到快速發展,以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1.4億計算,可以節約石油3229萬噸,替代石油3110萬噸,兩者相當於將汽車用油需求削減22.7%。2020年以前節約和替代石油主要依靠發展新能源技術。
10至15年應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期
可以確定的是,新能源汽車是任何一個企業都不願放棄的市場,其真正的市場爆發期應該在10至15年後。但是,一項技術從研發到技術準備充分,再到最後的批量生産,留給中國汽車産業的時間已不多了。 據了解,按照燃料的來源劃分,新能源汽車技術可分為五類:一是基於傳統石油燃料的節能環保汽車,如先進柴油車和混合動力汽車;二是基於天然氣和石油伴生品的燃氣汽車;三是基於化石燃料化工的替代燃料汽車,如煤制油等;四是生物燃料汽車,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汽車;五是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目前我國採取是“全面推動、次第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對此,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中國新能源汽車路線圖不能照搬國際模式,“因為中國汽車業屬於後發産業,汽車傳統發動機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研發都落後於國際,因此決定我們不能按序出牌,必須齊頭並進,全方位、多角度地開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完成的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研究》中,清晰地描繪出了中國汽車産業發展的未來路徑:到2025年後,中國普通汽油車佔乘用車的保有量將僅為50%左右,其餘將是先進柴油車、燃氣汽車、生物燃料汽車等新能源汽車。
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過三輪技術研發
2001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就已經被列為國家“十五”期間的重大科技課題,經過三輪技術研發,共安排160多個課題,國家為此投入八億多元專項資金,地方及課題單位的投入超過20億元,參與的企業、大專院校、研究院所總數超過200家。
2004年6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頒佈的《汽車産業發展政策》正式實施,政策中明確提出,“汽車産業要結合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戰略和排放標準的要求,積極開展電動汽車、車用動力電池等新型動力的研究和産業化,重點發展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和轎車柴油發動機技術。國家在科技研究、技術改造、新技術産業化、政策環境等方面採取措施,促進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産和使用。” 2006年6月,“十一五”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通過論證。其重點任務是: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和示範運行,實現混合動力汽車規模産業化,拓展純電動汽車的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代用燃料汽車的推廣應用;促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政策、法規和相關標準的研究與制訂,完善相關檢測評價能力,形成知識産權保護和投融資服務體系,構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公共服務平台,建立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聯盟;把握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轉型的重大機遇,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結合的自主研發創新體系。 2006年12月,由13名成員組成的“十一五”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正式成立。這些專家來自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的比例為6:3:4,涵蓋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整車技術研究開發、車用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燃料電池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技術研究方面,以及技術標準和試驗測試技術研究應用方面,主要負責落實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的總體集成和技術協調工作。這一構成將有利於對項目整體技術方向的把握並促進項目實現産學研結合。 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加大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扶持力度。目前,電動車和乙醇燃料都獲得了高額補貼。“十五”期間,中國在電動汽車研究方面投入24億元,“十一五”期間有望增加到50億元。對於乙醇燃料,2006年政府直接投向燃料乙醇生産企業的資金就高達20多億元。作為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排頭兵,上海市發布了《2006—2008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推進項目指南》,在新能源汽車研發層面,“十一五”國家科技部重大項目上海中標22項,上海市經委、發展改革委、科委將對項目實行1:1資金配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