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山陰縣21戶煤炭企業繳納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1051萬元,成為基金首批繳納單位。4月1日,我國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山西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開徵首日,共有980戶煤炭企業繳納基金6100萬元。
包括徵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在內,此次山西試點共&&了四項經濟政策,另外三項是有償出讓煤炭資源礦業權、提取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和提取煤礦轉産發展資金。
專家指出,煤炭“新政”將有利於打造新的成本核算體系,完善煤價的市場形成機制。未來一段時期,隨着完全成本核算的逐步落實,我國煤價將呈現適度上揚態勢。
煤炭“新政”將拉動煤價穩步上揚
|

小煤礦礦難多發成為安全生産的頑症。本報記者 劉礪平
攝 |
不同於以往的能源基地建設基金,山西可持續發展基金的徵收範圍已擴大到中央和省屬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即全省境內所有煤炭企業都要上繳。而國有重點煤礦産量已佔全省總量的52%,超過三億噸,這部分市場將直接體現基金徵收對企業生産成本的拉動。
兩年前,山西就開始探索煤炭資源有償使用,以告別資源配置的多軌制。2006年10月,國務院同意在山西、內蒙古、陜西等八個煤炭主産省區進行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截至2006年底,山西已徵收採礦權價款203.7億元。試點中山西將繼續推進這一政策,新設立礦業權全部實行有償出讓,爭取在2008年年底前全部實現有償使用。
從資源無償、低價,到資源有償、高價,這項政策將增加煤炭企業的生産成本,其對煤炭價格的推動作用已經顯現。在2006年重點合同噸煤價格平均上漲15元的基礎上,2007年山西重點合同煤噸煤價格平均提高了20多元。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1至2月,山西煤炭價格平均上漲幅度為15元/噸左右,與歲末年初重點合同銜接會上確定的價格相差不大。2007年,包括可持續發展基金在內的噸煤“三金”約為32元,這將全部納入煤炭企業的生産成本,業界稱之為“外部成本的內在化”。15元相比32元,顯然,當前的煤價並沒有上漲到位,還未達到煤企的預期。
山西省煤炭工業局綜合處副處長王崇林分析,試點&&的新政策肯定會對煤炭價格産生重大影響,可持續發展基金、轉産資金和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的徵收,肯定會增加煤炭企業的生産成本,而這部分成本如果單純依靠煤炭企業,根本無法消化,必然要通過煤價上漲傳遞給用戶,從而一起消化成本上漲。王崇林認為,今後我國煤炭價格可能會産生季節性波動,但仍存在上漲空間。
據了解,國家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工作在山西全面啟動後,同為産煤大省的內蒙古、陜西等省(區)和神華等大型煤企也作出積極響應,對煤價上漲充滿期待。這種期待,正是基於對試點提出的政策措施將引導煤價上漲的判斷。
但分析人士同時指出,隨着採煤綜合補償和可持續發展支持政策逐步到位,採煤外部成本內在化後煤價將有所調高,但這些政策的效應顯現不是大起大落式的,是一個平穩發展過程。況且,煤炭供求已逐步過渡到市場定價,煤價不會因政策因素波動太大,決定煤價和供求的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市場力量。
煤價可望踏上“價值回歸”之路
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研究所所長王宏英分析説,完善煤炭成本核算辦法是試點政策的一個亮點,將改變過去煤炭成本只計煤炭開採直接成本,而對資源動用、生態破壞和安全成本不予計算的辦法。
試點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科學界定煤炭企業成本和費用支出範圍,構建科學、合理的煤炭成本核算新體系,逐步實現煤炭開採外部成本內在化,完善煤炭價格市場形成機制。一直以來,煤炭企業現行成本項目中沒有資源、環境生態成本及轉産成本,實行“煤炭新政”後的山西煤炭企業繳納或提取的礦業權價款、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煤礦轉産發展資金計入生産成本。這將促使我國煤炭價格在市場化進程中實現“價值回歸”。
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指出,我國現行煤炭成本核算存在兩大缺陷:
一是煤炭成本不完全。目前決定煤炭價格的成本主要是生産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近年來煤炭價格逐步放開後,在核算成本時依然沿用的是以往的核算內容和核算口徑,而與煤炭開採相關的成本費用,如資源價值、安全成本、生態環境成本等費用沒有或很少列入現行成本;
二是煤炭成本不到位。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的束縛,煤炭行業歷史遺留下來的企業資産損失和潛在虧損沒有得到很好處理,國家對煤礦企業有許多該投入的沒有投入,形成了許多安全欠賬、生態環境恢復欠賬、職工生活欠賬。近年來,從表面上看,煤炭終端價格上漲幅度較大,但據有關部門測算,煤炭價格一半以上是中間環節費用,真正落到煤炭企業並沒有多少,大型國有煤炭企業更是如此。
有效調控是“新政”成功的關鍵
關注煤炭“新政”對煤炭市場的影響,必須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國家對經濟增長速度的下調、節能降耗目標的剛性約束、宏觀調控政策的繼續推行,使得煤炭消費增長勢頭趨緩,煤價不會出現大幅度上漲,也不會出現大幅度下跌。儘管煤炭行業對煤價上漲仍有不少期待,但不要指望大漲,平穩的小幅回升才是理想狀態。
儘管煤炭“新政”可能刺激煤價,但煤炭業産能過剩陰雲不散,使煤價上調的市場供求基礎不牢。國家發改委宣布要警惕11個行業産能過剩問題,煤炭被列入特別關注的行業之一。目前我國在建礦井進入産能大幅增長期,加上改擴建和資源整合提升,總産能約8.3億噸。“十一五”期間,全國煤炭産能將超過30億噸,遠遠大於“十一五”末25億噸的規劃目標。
另外,我國煤炭市場已經和國際市場接軌,國際國內市場已經融為一體,如果國內供求情況發生大的波動,煤價過快上漲,較大幅度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國內用戶肯定將加大進口份額。我國進口煤炭連續三年以千萬噸數量增長,去年突破了3500萬噸。隨着煤炭出口退稅政策的完全取消、出口關稅的增加,以及國家鼓勵煤炭進口的政策&&,原來出口的煤炭將轉向內銷,國外的煤炭大量涌入,國內煤炭市場供需平衡面臨被打破的風險。
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煤炭行業更須加強宏觀調控,合理規劃礦井建設布局、控制煤炭産能和産量。山西省提出“十一五”期間煤炭“零”增長,到2010年,年産量控制在七億噸左右。然而,一些主要産煤區礦井建設熱情不減,産能仍存在過度增長的態勢。因此,僅一省進行調控還遠遠不夠。專家建議,重要産煤省(區)應該站在維持煤炭市場穩定的高度,樹立調控一盤棋思路,共同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煤炭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