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引發爭議
政府"明補"變為公眾"暗補"
    2007-04-03    本報記者:王莉 李新民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銀川市南熏街一加
油站,工作人員為用戶加油。
  雖然國家發改委並未向外界公布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但以“原油加成本”為內容的新定價體系已經在暗中執行。新機制制定者認為,“原油加成本”的新定價體系將扭轉目前石油煉化企業普遍虧損的狀況,可大大提高煉化企業的生産積極性;但另一種聲音卻認為,新定價體系,實質上是將此前的政府給煉化企業的“明補”變為社會公眾的“暗補”,這可能會降低煉化企業勞動生産效率,使國內油價進一步攀升。

新機制核心:不只實現與國際原油市場接軌

  以“原油加成本”為標誌的新成品油定價體系,是指以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平均值,再加上煉油成本和適當的利潤空間以及國內關稅、成品油流通費等,共同形成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
  據稱,發改委此舉是為了更“合理”地把國內油價與國際原油市場接軌,新機制將國際原油價格設置成幾個價格浮動區間,以50美元作為中間界限,即市場可承受範圍內,實現與國際市場三大原油價格的聯動。
  醞釀已久的新價格機制為何選擇在近期&&?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國際原油價在50美元上下,新機制選擇在這個時候&&,時機上正好趕上國際原油價格與國內原油價格接軌,保持了成品油的價格和市場穩定。”
  行業觀察家&&,對於國內的加油站來説,實行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無疑會提高成品油價格調整的頻率。“汽油、柴油價格很可能會隨行就市,而不再像過去那樣,半年都不變化一次。”這位人士如此表述。
  據了解,新機制一改2001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依據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的加權平均值來確定的做法,實現了以國際原油價格來定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設想。
  “這不僅僅是與國際原油市場接軌的問題。”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河北石油商會會長齊放向記者出示了這樣一個國內成品油價格新機制公式——“國內成品油基準零售價格=(國際原油市場三地平均加權價+利潤)+(國內煉油成本+低效率+利潤)+實際利潤”。他説:“其核心是為了保護國內石油煉化和經營企業的利潤。”

贊成者認為:將扭轉國內煉化企業虧損狀況

  這個簡稱為“原油加成本”的新定價體系,明確要給石油煉化企業留出“合理的利潤空間”。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個利潤空間限定在5美元/桶。
  “這是個中等的利潤水平,與煉化企業在煉化過程中所消耗的200元/噸的成本相差不大,煉廠將保持一定的利潤。”一位石油煉廠的負責人如此&&。
  而申銀萬國石油行業分析師則認為,5美元的空間僅僅屬於一個中等水平,一些發達國家石油煉化的企業利潤一般保持在每桶7到8美元之間,但這卻是對此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顛覆性改革,將扭轉國內石油煉化企業全面虧損的狀況。
  市場普遍認為,新的機制將給中石化帶來更大好處。中石化進口原油最多,而油田相對很少,過去的機制導致中石化將進口的原油在國內虧本銷售,2005年財政部給了中石化100億元的補貼,2006年再次給予其50億元補貼。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新機制給了中石油、中石化的煉化企業一定利潤空間,能夠改變企業此前虧本銷售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有助於提高兩大集團旗下煉廠的生産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預示着政府將逐步放棄政策性補貼的做法。
  “實際上,新價格機制並不是鼓勵調動煉化企業的積極性,相反會降低他們的勞動生産效率,削弱企業競爭力和活力,反而會使煉油成本節節攀升。”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河北石油商會會長齊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是政府公然允許壟斷企業名正言順地賺取壟斷利潤,實質上是將此前的政府“明補”變為社會公眾的“暗補”。

反對者聲音:價格構成更加模糊

  齊放的觀點可以被視作新成品油價格機制實施以來遇到的最為直接的反駁聲音。齊放認為,新成品油價格機制將成品油三地平均加權改為原油三地平均加權,使價格構成更加模糊了。他告訴記者:“成品油平均加權價包含了國外煉油企業的成本,反映了國際煉油企業、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內創造的成品油商品價值量,而國際原油三地平均加權價有很多説不清的複雜內容。”
  齊放以“去市場買傢具”為例分析着自己的觀點。他説,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是希望按照傢具市場價格買一件傢具,還是希望雇來木匠並讓木匠去木材市場購回木料專門加工一件相同質量標準的傢具?“如質量相同價格低,一般情況下寧願讓木工去做。但買木材的環節就會有很多説不清的因素。雖然有市場價,但是買多買少價格不同,質量不同,價格也不同。當木匠強烈要求由他買木材做傢具時,就註定了消費者最終得到的傢具肯定比市場價格高,這就如同將成品油三地平均加權改為原油三地平均加權的道理一樣,原油三地平均加權價一般都高於實際採購價。”
  對於煉化企業的煉化成本,齊放認為,企業的煉製成本很難説清。“企業生産效率高低不等,産品鏈長短不同,設備裝置差異很大,原油質量檔次不一,再加上運輸手段各不相同,沿海、陸地、沿江地理位置不同,加工量足與加工量不足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煉化企業的成本。
  另外,此前的國際成品油三地加權價實際上反映出的是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創造的商品價值,而新價格機制使煉化企業的生産行為脫離了國際定價,會産生以個別生産勞動時間代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成商品價值的嫌疑,“這樣的定價機制更加不科學”。
  對於新價格機制中的合理利潤問題,齊放&&,“表面上看,5%左右的利潤水平與國際煉油企業的平均利潤相比,低了2%至3%,但不可忽視的是,其他國家的煉化利潤通常是由競爭産生的利潤,是通過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産生的利潤;而我們的利潤卻是自己定的利潤。不僅如此,在購入原油中企業有利潤,在成本核算中不排除也有利潤,最後再加上政府公然承認的利潤,總利潤可想而知。”
  “成品油新價格機制不僅不能調動煉化企業的積極性,相反還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和活力。國家‘明補’變相改為社會公眾的‘暗補’,會促成整個石化行業的低效率。”齊放如是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