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外令”難撼北京高房價
    2007-02-05    本報記者:孫曉勝    來源:經濟參考報

    北京市建委、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商務局2日聯合下發《關於規範境外機構和境外個人購買商品房的通知》,對境外機構、境外個人在北京購買商品住宅作出一系列明確規定。
    “限外令”的&&,給一年多來持續高熱不退的北京房地産市場帶來一絲波動。

“身份認定”是關鍵

    “限外令”是北京市2007年對一路“高歌猛進”的房地産市場祭出的第一道“殺手锏”。此間分析人士認為,新政策中最為要害的是對境外機構、境外個人身份認定和行為判定作出了詳細規定:個人購買要出具居留狀況證明,機構購買則強調必須是自用。
    記者從北京市建委房屋交易市場管理處獲悉,今後,境外個人的購房情況將被錄入北京市統一的信息平台“交易權屬管理系統”,驗證境外個人的購房套數,如發現不是第一套購房,將不予辦理登記手續。
    新政策明確規定,境外機構對購買商品房進行出租、出售等經營活動,遵循商業存在的原則,必須申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取得《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和《營業執照》。業內人士&&:“各部門聯手進行身份認定和行為判定,基本堵住了境外個人和機構投資炒房的通道。”

市場反應平淡

    “限外令”&&後,記者電話採訪了幾個北京市黃金地段的外銷樓盤。樓盤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外國人來看房買房的就開始漸漸少了。這兩天,針對外國人的樓盤銷售情況並沒有發生特別明顯的變化。”
    據了解,為了防止境外熱錢炒房,有關部門對境外機構和個人的購房政策早在研究之中。2006年7月20日,北京市建委給開發企業下發了緊急通知,稱境外機構在境內設立的分支、代表機構和在境內工作、學習時間超過一年的境外個人,可以購買符合實際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不符合此條件不得購買商品房。
    據統計,北京市建委緊急通知下發後三個月,以外資身份在京城購買寫字樓散售面積的客戶成交套數僅為12套,成交面積為2846平方米。而在政策發布前的三個月內,外資購買寫字樓成交89套,成交面積12687平方米,政策前後對比交易量下降了將近六成。
    一位銷售經理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起,業內都在傳限定政策&&是早晚的事。”

對北京房價影響微弱

    據介紹,境外資金在北京購房的比例佔到了北京房地産市場交易額的7%左右。境外個人投資主要集中在高檔公寓,而境外機構在北京主要投資在高檔酒店、商業、辦公樓以及高檔服務式公寓。
    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教授林增傑認為,“限外令”&&,對改變外資購房市場缺乏管理的現狀有積極作用。從長遠來看,“限外令”使房地産市場更趨於規範、合理;但短期內,不會對北京房價造成太大的衝擊。
    “從供求狀況分析,‘限外令’實施後高檔樓盤的需求相應會有一些減少。但這些變化還不足以拉動高檔樓盤價格下降,從而影響整個樓市。”林增傑説。

  相關稿件